第一章 本源与意识能量流--本源(2/3)
数人文理念或宗教认知把这一词导向给了我们的角色我,即识魂,但这并不准确。
因为灵魂这一词真的很大、很多元,它本身应该是指意识本身,但是多数人对各种实体与虚体的标签化,让灵魂一词指向了鬼魂或人格意识。
灵魂是所有灵内在的“心”。
但这心又不是物理功能的那个心,因为你无法找到心,也拿不出自己那颗有待安抚的“心”,可是这一心却可以贯穿始末天地乾坤宏宇。
“心”仿佛是意识,但又不是意识;“心”仿佛是灵魂,但也不是。
其实所有的这些定义,都是似是而非的。
一经定义就会丢失掉多维多元的某一部分,让其不完整了。
一旦不完整,它就不是它了。
所以强“名”之,为了能有所指;却无法定义它,一说就错。
毕竟我们的认知还是过于狭窄,我们当下的语言体系中还没有能具备表达多维、多元的词汇储备。
语言是一维线性的表达方式,其能编织出的意境是有限的。
虚空是一个非物理学的空间概念。
我们对空间的物理理解是基于外在感知所建立的。
这些由外在感官认知形成的距离感构筑出了我们的空间感,与意识层面上的空间有类似,但本质上是不同的。
我们所感知的物理空间是依托于意识空间而显化出来的,但在共性的基础上,因其波函数的坍缩导致了本质上的不同。
就好像我们在游戏里极力地试图还原出我们的空间感受,但不可避免地有着本质的差别。
我们所处的空间,其空间的存在形式有着比我们感知能力更广泛且多样的表达形式。
这些不同的空间形式,可以被内在感官以不同的感知方式所察觉;但从某种类比角度看,游戏内的空间更贴近还原出了真实的意识空间,比我们所谓现实空间要更现实许多。
意识空间是承载着意识的空间体系,也是由意识创建出来的空间。
现实被意识赋予真实性。
意识生成空间,空间承载意识,两者相互套叠,彼此镜像。
就好比这样的画面,你知道它是二维的,其内不存在三维的空间,但是你却能感受到这个角色凝视远方的目光,认同它能行走在这片奇异大陆上的可能性。
画面是由意识在脑海里勾勒出来后,在电脑上逐步显化生成的;空间可见后,意识自己又进驻其间展开思想的冒险——意识的思想让空间成型,空间又提供了让思想遨游的可能性。
在虚空中,由于不同意识体的意识频率不同,它们各自生成了符合自我意识频率的实相空间。
这些不同频率的实相空间相互套叠在一起,共用同一个公用意识空间,各自坐落在不同的能量频段上,互不可见(不是真的不可见)。
不同频段上的各层实相空间,虽然套叠在一起,但内在密度、质量、时间流速与流向都不一样,甚至其内在运行的“道”都不一样。
好比一个立体化的大都市:地下有矿工和棚户区;地表满是垃圾与流浪汉,还有污染与雾霾、污水横流;垂直100米往上是中产阶级,他们生活在云层的下面,使用空中汽车相互社交;云层上面是财阀、政客、教主、明星的住宅、空中花园、明媚的阳光;领袖与幕后大佬们住在近地轨道层上,地质灾害与各种暴动都无法真实地影响到他们。
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也有“可能”实现阶级跃迁或身价下跌。
没有谁会拦着你每天去米其林三星消费三餐,但是那一口猫粮确实不能让你吃饱去维持一天重体力的工作。
你可以有不同阶级的朋友,但当他们在饭局上谈论明年如何运用杠杆让大豆期货影响基础建设政策、拉动钢筋企业的股价估值时,你考量的是怎么体面地把那半盘豆腐打包带回家解决晚饭的问题。
不同的意识群体依据认知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意识流。
这些意识流虽然都在同一片虚空下运作,但各成体系。
它们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就好像大洋中的暗流涌动,洋流碰撞。
别看都是水,但泾渭分明,层次有序,流向各异,密度不同,彼此擦肩而过,各奔东西。
不同频率的意识体很自然地各自呈现在与自我频率相符的不同意识频段中。
拥有类似认知的意识群体生成了属于自己的意识流。
意识本身是一种波,它通过能量的起伏来显化出自身的存在。
同时意识波间彼此激荡、碰撞、摩擦,迸发出能量。
这能量波在扩散的过程中,形成了同频意识流。
意识借意识流而传递着思想频率的共振,能量在同频共振中不断被加强。
不同频率的意识流间形成摩擦甚至撞击,这让整个由意识流编织构建出来的意识海内充满了游走的巨大游离能量。
意识海就好像一个永不止息的发电机,而运作的关键就是依靠这些不同思想上的摩擦与碰撞。
虚空承载着意识海,但虚空并非一个物理空间,虚空是由宏观本源的意识波构成的一个意识场。
但虚空自身在漫长的恒古中也生成了自己的独立意识。
这意识很像我们的宅基灵,它是整个场域内意识主频率的共振衍生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意识海中有一个区域被所有的意识流共同套叠经过——虽然每个频段上的意识流都构筑出了自己的能量频率领域,但在所有意识流间有一个共有的交集覆盖的区域,这一区域形成了一个密集的【意识信息】集散地与能量的交汇点。
就是这些不同的意识能量流之交汇,共同形成了我们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