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获取智慧的捷径(1/3)
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自我意识觉知,智慧被自我意识看成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智慧】“彗”是扫把,荡涤污秽之具,用于“心”时名为慧。
慧者无诟于心,清明觉知。
其反面就是利欲熏心,欲令智昏,沉迷不悟,狭隘偏执。
那么,智为何物呢?
智,字解为知日。
日,为自性之光,小如烛火,大若皓日,是意的一种清明的境界。
意,立日心,就在心头上有自性之光,犹如皓日当空。
知,本义是谈论和传授经验,所以有口;矢是尾部有双羽平衡的箭只,后引申为不变线的、定向的、坚定不移的、直、正直、端正等含义。
知字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明了晓得。
这智慧二字可不简单,展开了说就是:自性之光要在平衡的、坚定的、端正的状态运作,保持内心始终是清明、空灵的觉悟观见的状态里。
这就是在智慧中的活着。
这里的空灵,六祖已经帮助我们点明了:可不是每日常清理,而是事来有映、事过则空的一种心境状态。
满天飞雪我赏雪,雪过云散我赏月;满园春色夜听雨,一地落叶红似锦。
怎么都好,什么都成,都是造化中的欢喜。
到最后连这欢喜也放下了,一切自然如是,本当如此,不再刻意地寻找美、喜乐、安宁,各种起伏的运化都是它本来的自然,而我以它本真的面目接纳生命中的一切际遇。
这个过程就是喜乐、轻安、得定的过程。
定不是不动的顽空,而是没有了黏连的牵挂——“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不过这里又有一个坑:非非想境。
杂想乱思、心猿意马是最多人的日常状态;收心守意进入非想,非想也可成执,成法执;后来非想被刻意地放下,进入非非想境——可想不要想,想着我不要、不要想,又成为更轻微处的掉举(掉举:提着放不下的状态;反面是昏沉:沉寂、无光、无观)。
最恰当的定,是自在观,观自在。
自在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即本真本是的那个“然”。
(然字本意:这样的,就该如此。
自然,大自然,道法自然,都是指万物依据它们在混沌天地间当有的轨迹去运作,而不被人为地扰动。
为字:执象耳而左右其行者,为也。
)
然后,观成为了重点,因为浮萍随溪入海是自然。
但这过程如果失去了观,则不被觉知。
不被觉知的东西是没有发生的,因为一切都是意识构画出来的。
观字我们之前说过,其意“又见”——反复看的意思。
观字其实还有一层意思:站在高处瞧着天地间心性的道场。
观的状态,让觉知、觉悟可以被察觉到,并且在历经中累积出必要的素材,进而提炼、凝聚,升华出自性所渴望的智慧之自性觉悟。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没能找到的方法。
如果你当下的方式对路,为什么你得不到自己渴望的期许?
你所做的成就了你所是的,你所是的又影响着你所做的。
这成为一个看不见出路的怪圈,打破它需要两点:击碎固化的认知与改变现有的行径。
改变未必能带来你想要的,但你知道固有的习气带不来你想要的生活。
不管怎样的经历与坎坷,都是觉知所需的题材与经历。
对自我意识来说没有对错、好坏、是非这样的人文差别。
但当自我预计要经历这些体验的时候或在经历后,如果始终没有办法缓过神来,让自己回复到清明的状态中,那就无法觉察出其间蕴含着怎样的业力课件核心,也无法运用这感触获得必要的总结;导致自己始终无法愈合这一伤痛,持续活在懊悔、痛苦、绝望、愤恨、羞愧、逃避等情绪与行为中,无法自拔;甚至不断轮转在同一重复的课题中,对达成自我蓝图形成巨大的影响。
总会有人问我:请告诉我,我的初心是什么?我怎么能达成它?有没有捷径呢?我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