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自性与意识的由来(2/3)
能良好匹配的法门就是好法门。
从角色到演员、从演员到导演,直到编剧、投资方,这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
需要经历,需要生活,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与广度,这样才能理解课业的意义。
坦然地接纳,睿智地达成,最后才能有足够的积淀去投身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意识的诞生与基础意识的由来
如果搜索意识这一名词的定义,那一定会让你很失望,因为基本上都和人与脑做了直接的关联性定义。
显然这一解释在认知上是狭隘的、物理的,而意识本身恰巧是广泛的、非物理属性的一种存在。
我们经常把传递意识的过程说成意识波,而波是很物理的表述形式。
进而由于名词带来的认知局限性,意识的产生、存在、传递、解读也就被物理化了。
意识被物化的结果就是可观察性的实相坍缩,符合了科学后的它失去了其宏观套叠的本质。
意识的产生是相当复杂又简单到随机的事件。
意识的运用显化出了包括我们宇宙在内的一切,所以单纯地在本宇宙面向上去追究它显然是误解的,这导致一个明显的悖论:没有宇宙前就有了意识,那连宇宙都没有呢,谁拥有这个意识呢?你看,无法证伪,所以很不科学,也失去了逻辑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实意识的产生源自混沌中往复聚散的能量潮汐,就好像海洋上的浪波,没有什么主宰着它,但却有节律地万古不变。
当然你可以事后诸葛亮一样地用各种已知因素去诠释它的成员:日月引力、地球自转、季风效应、地磁导向、液态动力学等。
这样一番解释后,看着就很科学了、很逻辑了。
就好像我们之前的地心说,证据充足,观察数据都匹配;后来的日心说,高端大气,一堆公式让人信服;有一天人们会发现,恒星是在动的,行星与恒星间的关系不是围绕,而是相互共旋;我们的宇宙也不是一张膜,而是泡在粘稠的时间液体里的珍珠(珍珠奶茶);再过很久,随着隔阴之迷被揭开,一切都是意识投影的事实被认知到,人们不再疲于各种的解释,而开始接纳意识缔造了万物。
那么谁缔造了意识呢?
能量聚散的潮汐过程中,类似频率的能量微粒相互彼此更容易“凝露”,导致协频共振在聚集中逐渐被强化,成为能量团中的主导频率。
而不同频率形成不同的能量团,同频的能量团又形成能量频率层,能量层的流动形成能量带。
能量带的流动带来不同能量带间的交汇,近似的频率开始相互影响。
差异很大的频率彼此不可见地形成隔绝,相互隔绝的能量带形成局域上的与宏观上的极化,并在流动的过程中相互产生影响。
同频共振在能量团内带来了去杂波的作用,而整齐划一的脉冲波让有序构成力量,于是混沌中亿万分之一的秩序被创造了出来。
而这秩序如果不想被熵增吞噬掉,那就必须要不断地逆向生长,保持自己的有序。
想要保持自己有序的这一想,导致自我意识的诞生。
自我意识是从二分心中生化出来的。
自我意识是基于自我消融的恐惧而产生的,而抵制熵增的手段就是有意识地去为自己补充内在能量和扩充自身体积与数量。
于是意识的三个基础面就达成了:聚化、分裂、存在;也可以说是:摄取、繁殖、活着。
这衍生出:利己、利他、自我;用最庸俗的话说:能贪多少贪多少、能生多少生多少、能活多久活多久。
脑机接口与意识流
很多灵修初期的朋友们对于灵视与意识信息的认知和期许源自各种影视作品中呈现过的玄幻画面。
这些被艺术加工后的可视化场景误导了很多人对内在感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