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 时间、维度(1/3)
维度是一个当今被广泛认知了的名词。
大家对它的了解主要集中在由点、线、面、立方构建而成的数学维度表达方式上。
数学维度表达了一种由点作为基础单位、逐步扩展构建出的变量逻辑立体矩阵递进时空关系。
但是维度并不是狭义地只针对物理时空体系的数学表达形式。
它作为一套完整又严谨的逻辑性递进演化思维方式,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非物质体系的认知阐述中。
这些非物质的体系里包含自我意识构建出的内在意识空间体系乃至于意识宇宙系统。
所以维度一词在哲学、意识、图形学和空间数据、时间表达体系等领域方面都可以被广泛地恰当应用,成为一种思想认知的阶梯、理性逻辑系统的逐层剖析较抽象和复杂的形而上之学问,方便读者比对已知而理解未知。
维度是独立参数和系统自由度的数目。
在物理学和数学中,数学空间的维数被非正式地定义为指定其中任何点所需的最小坐标数。
0维是一点,没有长度;
1维是线,只有长度;
2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度(或曲线)形成面积;
3维是2维加上高度形成“体积面”。
虽然一般人习惯了整数维,但在分形中维度不一定是整数,可能会是一个非整的有理数或者无理数。
所以在维度间可以无限细分。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被告知的认知是:我们周围的空间有三个维(上下、前后、左右)。
这是一种方便说,便于初中文化以下的人群可以在浅显的认知层面上更贴近真实地去理解空间。
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所谓的直线或平行线,只有理想化的规则曲线与非规则曲线,两条平行线在无穷远处是相交的。
所以在宏观数学与物理上,一切都是圆弧而非直线。
这导致以直线作为思想基础的理论体系都只是用来幼教科普的方便说,主要面向高中以下文化层次的大众进行简单科普。
在精准事实与方便法门间有一道鸿沟,那就是似是而非,而多数人是无法接受似是而非的答案的。
因为精准的非黑即白带来认知上的是与非,在认知结构上编制出0/1的程序化逻辑思维链。
这样紧密的逻辑思想,让多数人感到自己很理性、很科学、很有知识。
当然这其实与知识是毫不沾边的。
就好像地球是圆的、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系是个大平片、四种基本作用力、人类是由男性与女性构成的、开水的沸点是100度、冰点是零度一样,你所知道的绝大多数很科学的知识,如果你深入到更高学府后,你会知道那些只是幼儿园中的简易版比喻,与真相、科学、事实毫不沾边。
就连太阳都不是从东边升起的,因为地球是斜着转的。
只有当个体智慧与认知能力成熟到某一特定高度后,自我意识才会逐渐地开始安排你接触与尝试接纳“似是而非”的认知体系,展开模棱两可、非一不二的事实真相。
即:万物都是在叠加态中存在着的;存在着无以计数的多重平行实相;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观察者面前,实相会坍缩成全然不同或近乎类似的单一实相。
多重套叠的叠加态可能性在被观察前是呈现出随机性与多样性的,在被观察时某一实相被认知到,其它的则被观察者的意识频率所屏蔽掉了。
我们管这一结果叫做“实相的坍缩”。
其实根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