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古道风沙第一程(2/3)
赐给本王的及冠礼,其玉质纯净莹泽,雕工细腻,造型简洁凝练,符合战国玉器时代风格。
在长安西市,类似这样的带钩,其估价至少百两白银。
今日本王将它抵押在你这里,只求借两百石粟米。
”
王承业的目光紧紧黏在带钩上,喉结微微滚动,眼中闪过一丝贪婪,旋即又恢复清明:“殿下的诚意下官明白,可……可叛军离此不过五十里,若是下官借了粮,叛军来了,下官实在无法向百姓交代啊。
”
“叛军来了,本王替你挡。
”李倓突然提高声音,目光锐利地看向王承业,“本王在此立誓,只要本王的三百亲卫还在,定护武功县周全。
若是叛军来犯,亲卫先上,绝不让县城受半点损伤。
”
这句话正好戳中了王承业的软肋。
他最怕的并非李亨,而是叛军的报复——上次叛军劫掠,县城半条街被烧成废墟,百姓流离失所,他更是被骂得狗血淋头。
如今有建宁王的亲卫守着,既得了贵重的带钩,又没了叛军的顾虑,这笔买卖不亏。
王承业沉默片刻,终于躬身,声音略带颤抖:“殿下既有此誓,下官再推辞便是不识抬举。
县仓里尚能凑出两百石粟米,只是……只是皆为陈粮,还望殿下莫要嫌弃。
”
“陈粮也好,能解燃眉之急就好!”李倓松了口气,将木盒递给王承业,“多谢王县丞仗义,本王记着这份情。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承业让人打开城门,唤来十几个民夫帮忙运粮。
李倓跟着他去县仓查看——粮仓在县城西侧,是个四方院子,门口有四个士兵看守,打开仓门时,一股陈腐的粟米味扑鼻而来,仓内堆着几堆用麻布覆盖的粟米,颗粒虽不饱满,但数量尚算充足。
“这些都是去年剩下的陈粮,”王承业指着粟米,语气里多了几分坦诚,“百姓们吃的都是今年刚种的新麦,还没熟,下官只能给殿下这些了。
”
“足够了。
”李倓望着民夫们忙碌地将粟米装袋,心中顿时踏实了许多,“王县丞,日后若是朝廷送粮来,本王会让人多给武功县留些,也算报答今日之谊。
”
王承业微微一怔,旋即面带微笑道:“殿下言重了,下官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
”
运完粮时,夕阳已沉到山后面,把天空染成一片橘红。
李倓谢过王承业,带着队伍在城外的空地上扎营。
亲卫们忙着生火做饭,粟米的香气随风飘散,与风沙交织在一起。
刚才晕倒的小兵缓缓醒来,捧着陶碗大口喝着热粥,百姓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李倓坐在帐篷前,手捧陶碗,里面盛着温热的粟米粥,却难以下咽。
他凝视着远方县城的灯火,深知当前的两百石粟米仅能维持五日,而下一个可能的粮草补给点好畤县距离百里之遥,且更靠近叛军,筹粮之路充满未知与艰险。
“三弟在想什么?”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李豫策马而至,手中拎着个粗布包,翻身下马时,靴上沾了不少黄沙。
他走到李倓身边,掀开布包,里面是两块掺着芝麻的麦饼,热气腾腾,“炊事房刚烙的,你从县城回来就没歇着,先垫垫肚子。
”
李倓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麦香混合着芝麻的味道,很是香甜。
“多谢大哥。
”他一边吃一边说,“我在想,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两百石粟米撑不了多久,好畤县离叛军更近,怕是更难筹粮。
”
李豫在他身边坐下,接过陈忠递来的水囊,喝了一口:“我也在琢磨这事。
父王让我们北上,是想找个安稳地方立足,可连粮草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