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书房论道说回纥(2/3)
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军营的篝火,“其一,郭子仪将军曾赠磨延啜汗血马,两人有兄弟之谊。
去年回纥内乱,还是郭将军派使者调解,这份情分磨延啜不会忘。
其二,”他从怀中取出一块蜀锦,青底织着鸾鸟纹,“这是贡品级别的八梭锦,磨延啜的可敦(王后)最喜中原织物。
若遣使时带上五百匹这样的锦缎,再许以‘助战一日赏绢十匹,破城后另赏百万匹’,比割地更合他心意。
”
李泌轻抚蜀锦纹路,忽忆起天宝年间玄宗曾赐他同纹锦缎一匹,彼时他转赠嵩山僧友,不料竟被回纥商人辗转购去。
“可割地是现成的好处,绢帛需等平叛后兑现,磨延啜会信吗?”
“他不得不信。
”李倓语气坚定,“如今安禄山占了两京,若大唐覆灭,回纥不仅没了绢帛来源,还要直面叛军的威胁。
助唐平叛,既能得实利,又能保边境安稳——磨延啜是雄主,不会算不清这笔账。
更重要的是,”他话锋一转,眼中多了几分沉重,“割地会寒了天下民心。
当年安禄山以‘清君侧’起兵,若咱们为借兵弃民,与叛军有何区别?民心散了,即便收复两京,大唐也难复元气。
”
这句话正戳中李泌的心坎。
他想起当年因讥讽杨国忠被流放时,沿途百姓夹道相送的场景,那时他便暗下决心,若再入世,必以民为本。
“殿下此言,正是我心中所想。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绢帛助战策”五字,“此计兼顾军事与民心,明日我便将其纳入平叛总策,呈给陛下。
”
李倓却按住他的手:“先生且慢。
”他望着案上的《道德经》,想起李泌昨日提及“藏锋”之语,“此事需隐去晚辈之名。
李辅国等人本就忌惮我与郭将军亲近,若再让他们抓住把柄,恐生祸端。
就说是先生与郭将军商议的结果,更为稳妥。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泌眼中闪过暖意,这少年不仅有远见,更懂朝堂凶险。
他颔首道:“殿下思虑周全。
明日朝议,我自当设法使陛下采纳。
只是遣使之人需慎重,既要懂回纥习俗,又要能稳住磨延啜。
”
“晚辈举荐一人。
”李倓不假思索,“郭将军麾下的仆固怀恩。
他本是回纥仆固部人,与磨延啜有旧,去年还出使过回纥。
由他带队,再带上郭将军的亲笔信,必能成事。
”
李泌抚掌赞叹:“殿下连人选都想好了?看来早有谋划。
”他取过酒壶,斟了两杯冷酒,“今夜这番论道,令我想起当年与陛下在东宫议事的光景。
”
李倓举杯与他相碰,酒液入喉辛辣,却暖了四肢百骸。
“先生过誉。
晚辈只是不愿见百姓再遭离乱,不愿见大唐疆土被拱手让人。
”他望着窗外渐停的风雪,“若此计能成,不仅能借回纥之力,更能为日后定下规矩——大唐的盟友,该以信义联结,而非土地换取。
”
两人又聊至深夜,从回纥的兵力部署谈到叛军的内部矛盾,李泌将自己推演的“疲敌之策”细细说明:“让李光弼出井陉,郭子仪入河东,牵制史思明与安守忠,再以回纥骑兵突袭范阳——只是这一切,都得等借兵之事敲定。
”
李倓听得不住点头,这与他所知的历史中李泌提出的战略不谋而合,只是前世肃宗急于收复两京,未能采纳此策,致使平叛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