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书房夜析党争局(1/3)
夜色浸透灵武城的街巷时,李倓刚将康拂毗延所赠的西域地形图收进紫檀木匣。
帐外传来周俊轻叩声:“殿下,李泌先生求见,说有要事相商。
”
“快请。
”李倓将木匣推至案角,目光扫过案上摊开的互市账目——江若湄标注的“江淮商队往来明细”墨迹尚新,朱砂点出的盐引流转轨迹如赤色脉络,在泛黄的桑皮纸上蔓延开来。
布帘被夜风掀起一角,李泌披着件半旧的青布道袍走进来,袍角沾着夜露的湿意。
他接过李倓递来的热茶,指尖摩挲着粗陶杯壁,却没有饮,只是望着案角那枚铅锡伪币叹气:“殿下以为,贺兰进明这步棋,真是为了私铸牟利?”
“先生是说,伪币只是幌子?”李倓指尖叩击账目上的“河西节度使府印信”字样,“昨日郭子仪密报,王三的家眷半月前已迁居洛阳,想来是早有预谋。
”
“何止预谋。
”李泌从袖中取出一卷绢书,展开时可见墨迹潦草,显然是加急传递的密报,“今日午时从凤翔来的消息,贺兰进明在陛下跟前参了房琯一本,说他‘清谈误国,类西晋王衍浮虚’,还暗指他与玄宗有书信往来,恐有二心。
”
李倓眉头骤紧。
房琯虽在陈陶坡一战损兵折将,却仍是肃宗朝举足轻重的宰相,更兼玄宗旧臣的身份,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想起马嵬坡后父皇与肃宗分道扬镳的往事,肃宗对玄宗旧臣的猜忌从未消解,贺兰进明这番话无疑戳中了要害。
“先生此前曾救过房琯一次,此次为何叹息?”李倓问道。
李泌将密报推至案中,指尖划过“通敌”二字:“房琯此人,确是迂阔。
自陈陶败后,常称病怠政,终日与琴工董庭兰论佛道虚无,甚至有董庭兰借其名收受贿赂之流言。
可他毕竟是玄宗亲点的宰相,如今陛下初登大宝,正需借旧臣稳住朝堂。
贺兰进明此时发难,分明是想借陛下的猜忌,拔除这颗眼中钉。
”
“贺兰进明与房琯素有旧怨?”
“何止旧怨。
”李泌冷笑一声,指尖在绢书上圈出“崔圆”二字,“他与崔圆等人早结为朋党,专以私利相结。
房琯素来轻慢他们,又在选拔官员时坚持己见,断了不少人的门路。
如今借着伪币之事,正好将水搅浑——若房琯倒台,他们便能安插亲信,把持朝政。
”
帐外传来更夫敲梆的声响,三下,沉稳而悠长。
李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军营的篝火,火光在黑暗中跃动,宛若朝堂上暗涌的派系纷争。
他忽然想起江若湄午后整理的江淮商队账目,那些标注着“粮草积压”“待运睢阳”的字样忽然清晰起来。
“先生可知睢阳战事?”李倓转身问道。
李泌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点头:“张巡以数千之众拒十三万叛军,已苦撑十月有余。
只是上月信使来报,睢阳已断粮多日,士兵们逮雀掘鼠为食,连树皮都已啃尽。
张巡数次向贺兰进明求援,可他坐拥重兵,却按兵不动。
”
“这便是破局之法。
”李倓踱步至案前,取过纸笔,迅速勾勒出一幅简易地图,指尖轻点在睢阳的位置,“睢阳是江淮屏障,若弃之,叛军乘胜南下,江淮必失。
而江淮乃大唐赋税重地,一旦落入叛军之手,灵武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