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肃宗御座问平叛(3/3)
奉父皇之命前往太原犒军。
酒过三巡,贺兰进明忽然屏退左右,低声道:“殿下,史思明狼子野心,不可轻信。
若殿下需要,末将愿派麾下亲信协助联络,定能助殿下成事。
”
李倓心中冷笑,眸光微沉,瞬间便明白他是想安插眼线。
“多谢贺将军美意,只是父皇已有安排,不敢劳动将军。
”
贺兰进明眼中闪过一丝不悦,随即又恢复笑容:“既然如此,末将便不多言。
只是范阳苦寒,末将备了些棉衣干粮,还望殿下笑纳。
”
回到驿馆,周俊检查了贺兰进明送来的物资,果然在棉衣夹层中发现了密信,竟是贺兰进明写给史思明的密信,许诺若助其夺取朔方兵权,便与之平分盐池之利。
“好个贺兰进明,竟想一石二鸟。
”李倓将密信收好,“这封信倒是能派上用场,正好让史思明知道,贺兰进明并非真心与他合作。
”
次日清晨,李倓带着周俊与三百亲军启程前往太原。
凤翔城头的晨钟响起,李倓回头望去,行宫的琉璃瓦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他知道,此次范阳之行不仅关乎平叛大局,更牵扯着朝堂的权力博弈——贺兰进明的觊觎,李辅国的猜忌,还有父皇那既信任又提防的复杂心态,都让这段征途充满变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行至半途,李光弼派来的使者已在等候。
使者带来消息,史思明近日与安庆绪因粮草分配争执不休,甚至斩杀了安庆绪派来的监军。
李倓心中暗喜,看来流民所言不虚,史思明与安庆绪的矛盾已然公开化。
“告诉李将军,我等即刻前往太原,待汇合后便设法联络史思明麾下旧部。
”李倓对使者道,“另外,密切关注贺兰进明的动向,若他再派使者前往范阳,务必截获其密信。
”
使者领命而去,周俊忍不住问道:“殿下,史思明如此多疑,我们如何确保离间计成功?”
李倓从怀中取出那封贺兰进明的密信,笑道:“这便是钥匙。
史思明本就不信任安庆绪,若让他知道安庆绪暗中勾结贺兰进明,欲夺其兵权,他定会先下手为强。
”
夕阳西下,队伍踏着余晖前行。
李倓望着远方的群山,想起李泌的话:“叛军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他知道,范阳的这把火,不仅要烧起来,还要烧得旺,烧得叛军自相残杀。
而他手中的密信与虎符,便是点燃这把火的引信。
与此同时,洛阳的安庆绪正对着范阳送来的奏报大发雷霆。
史思明以“边患未平”为由,拒绝调兵增援长安,还请求将范阳的粮草留作自用。
“史思明这老匹夫,竟敢抗命!”安庆绪将奏报摔在地上,“若不是父皇当年救他,他早已成了契丹人的刀下鬼,如今竟敢忘恩负义!”
一旁的严庄连忙劝道:“陛下息怒,史思明手握范阳重兵,不可硬逼。
不如派使者前往安抚,许以高官厚禄,待收复长安后再作打算。
”
安庆绪咬牙道:“也只能如此。
传旨,封史思明为范阳郡王,赐锦袍百件,粮万石。
若他再抗命,朕定不饶他!”
他哪里知道,这道圣旨还未送出洛阳,李倓已在前往太原的路上,而史思明早已收到贺兰进明的密信,对安庆绪的猜忌更甚。
一场围绕范阳的暗流,正悄然涌动,即将掀起更大的波澜。
李倓的队伍缓缓行至汾河岸边,夜幕如一块巨大的黑布,悄然将大地笼罩。
他铺开范阳地图,在史思明的帅府位置画了个圈,旁边标注着“离间之关键”。
周俊点燃火把,照亮了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殿下,李光弼将军已在太原集结了五千精兵,只待您一声令下。
”
李倓点头,目光坚定:“明日抵达太原后,即刻联络范阳旧部。
我们要让史思明知道,投靠朝廷远比跟着安庆绪有前途。
”
远处传来几声狼嚎,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李倓握紧手中的虎符,心中清楚,这场离间计一旦开始,便没有回头路。
而他的每一步决策,都将影响平叛大业的走向,甚至改变大唐的命运。
但他别无选择——为了收复两京,为了平定叛乱,更为了守住灵武打下的根基,他必须迎难而上。
夜色中,队伍的脚步声继续前行,朝着太原的方向,也朝着范阳的风暴中心。
而凤翔的肃宗、洛阳的安庆绪、范阳的史思明,还有河西的贺兰进明,都已被卷入这场由李倓点燃的暗流之中。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大唐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