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釜底抽薪,千里之外的布局(2/3)
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说过,他会让她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妈,他不是跑路。
”林晚晴站起身,鼓起了这辈子最大的勇气,第一次正面迎向母亲那咄咄逼人的目光,“我相信他,他是去想办法!”
“想办法?哈哈哈!”王秀莲像是听到了天底下最好笑的笑话,笑得前俯后仰,“我的傻女儿啊,你真是被他灌了迷魂汤了!他一个穷小子,跑到沪上那种人精扎堆的地方,能想出什么办法来?他不被人骗得连裤衩都不剩,就算他祖坟冒青烟了!”
看着女儿那副“执迷不悟”的模样,王秀莲懒得再跟她废话,只是冷笑着丢下一句:“行!你就继续做你的白日梦吧!我倒要看看,他怎么从沪上给你变出布来!”
……
呜——呜——
伴随着冗长而沉闷的汽笛声,绿皮火车喘着粗气,缓缓驶入了沪上火车站。
杜建邦背着一个简单的帆布包,随着拥挤的人潮走下站台。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属于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交织的气息,与他所在那个小城市的安逸截然不同。
这里,是八十年代全国纺织业的心脏。
无数的机遇和财富,在这里汇聚,也在这里被吞噬。
他没有像无头苍蝇一样,去那些星罗棋布的纺织品交易市场里一家家打听。
那太慢了,也太低效了。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常规的商业手段,都显得笨拙而可笑。
他走出火车站,径直来到一个公用电话亭,拨通了那个早已烂熟于心的号码。
“老板,您到了?车已经在外面等您了。
”电话那头,传来陈标恭敬而干练的声音。
半个小时后,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停在了沪上国营第十二棉纺厂气派的大门前。
这里,是整个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纺织原料供应商。
前进服装厂的刘长河,不过是它成百上千个下游客户中,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杜建邦没有下车。
他依旧坐在后排,像一个毫不起眼的随从。
身穿笔挺西装、梳着油亮大背头、夹着黑色公文包的“港商陈代表”,在门卫敬畏的目光中,独自一人,走进了厂长办公室。
厂长办公室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梳着干部头、名叫王守仁的国营大厂领导,正一脸倨傲地审视着眼前这位来自南方的“港商”。
“陈代表是吧?”王守仁靠在宽大的办公椅上,语气平淡,带着国营干部特有的腔调,“你们的来意,我清楚了。
但是,我们第十二棉纺厂,主要负责的是对口支援和国家计划内的大额订单,对于你们这种……小厂的临时采购需求,我们原则上,是不予考虑的。
”
言下之意,就是你们厂太小,我们看不上,别浪费大家时间了。
面对这种意料之中的傲慢和轻视,陈标没有丝毫的慌乱。
他只是微微一笑,将公文包放在桌上,不紧不慢地从里面拿出了一份文件。
“王厂长,我想,您可能误会了。
”陈标的粤语普通话带着一丝独特的口音,却显得格外有派头,“我们李氏集团,这次前来,并非是简单的‘采购’。
我们是响应国家号召,前来内地进行‘投资’,支持国家建设的。
”
他将那份文件推到王守仁面前。
“这是我们集团草拟的一份长期合作意向书。
我们计划,首期投入一笔资金,与贵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我们选定的内地合作工厂,也就是那个‘卫红服装厂’,未来所有的产品,都将用于出口创汇。
而贵厂,将作为我们独家的、唯一的原料供应商。
”
王守仁拿起文件,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依旧不为所动。
这种画大饼的港商,他见得多了。
陈标似乎早就料到了他的反应,他再次笑了笑,说出了一句让王守仁眼皮猛地一跳的话。
“当然,为了表示我们合作的诚意。
所有的货款,我们都可以用……外汇券进行结算。
”
外汇券!
这三个字一出口,王守仁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裂痕。
他扶了扶眼镜,重新审视起眼前这个“陈代表”。
外汇券在八十年代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
那不仅仅是钱,更是地位、是资源、是能买到进口家电、能住进涉外宾馆的硬通货!对于他们这种国营大厂来说,外汇储备,更是衡量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看着王守仁脸上的变化,陈标知道,鱼儿,上钩了。
他抛出了最后一记、也是最致命的杀手锏。
“而且,只要王厂长您今天能点头,我们立刻就可以预付高达三成的定金。
现金,当场结清。
”
巨大的利益!无法拒绝的诱惑!
王守仁的心,彻底动摇了。
他那属于国营干部的矜持和傲慢,在这赤裸裸的“钞能力”面前,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咳咳,”他清了清嗓子,身体坐直了,脸上的表情也从倨傲变成了“郑重”,“陈代表的诚意,我看到了。
支持国家建设,支持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