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宴辨(2/3)
饮食偏好的线索,翻到“韩愈嗜酒,常与友人宴饮赋诗”的记载时,眼睛亮了亮,开始在长桌的菜肴里找酒类,可看了一圈,桌上只有菜没有酒,只能暂时记下来,继续观察其他碗的配对。
头发花白的奶奶扶了扶老花镜,绕着长桌走了两圈,她没碰任何碗和菜,只是用指节轻轻敲着碗沿,听着碗发出的声音——敲到刻“苏洵”的碗时,声音是“笃笃”的闷响;敲到刻“王安石”的碗时,声音是“当当”的脆响;直到停在刻“欧阳修”和“苏轼”的碗前,声音突然变了。
刻“欧阳修”的碗发出“叮”的清脆声响,像酒杯碰撞在一起的声音,透着股轻快;刻“苏轼”的碗发出“咚”的厚重声响,像木勺敲在炖肉锅上的声音,带着股烟火气。
“这声音配得很!”奶奶眼睛一亮,想起之前看过的文人轶事,“欧阳修写《醉翁亭记》,里面说‘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可见他天天和宾客饮酒;苏轼更不用说,不仅发明了东坡肉,还写了《猪肉颂》,说‘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他俩要是坐一起,定是酒肉相伴!”
她试着伸出手,轻轻推着刻“欧阳修”和“苏轼”的碗,往中间挪,刚让两只碗的碗沿碰到一起,两碗同时亮起淡蓝光,蓝光在空中交织,慢慢飘出“醉翁”“东坡”两个墨字,字影还绕着两碗转了圈,像在确认配对正确,奶奶笑着点了点头,继续观察剩下的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砚摸了摸怀里的梦泡,梦泡的温度比之前稍暖,相框里的长桌场景突然扭曲,原本空白的背景浮现出书架的虚影,虚影模糊不清,却能看到有个木盒在闪烁,盒身上隐约能看到“食录”二字,像是在提示线索的位置。
“线索肯定在书架的木盒里!”他说着,转身往左边的“集部”书架跑,书架上摆满了线装书,书脊上的字泛着淡棕光,《昌黎先生文集》《河东先生集》《欧阳文忠公集》……都是八大家的文集,他指尖快速划过书脊,在最底层的角落发现个蒙着“雾灰”的木盒。
木盒是深棕色的,表面有简单的雕花,盒盖缝隙里透出淡绿光,像藏着活物,李砚蹲下来,小心地吹掉盒盖上的“雾灰”,“雾灰”碰到空气就化作淡雾散了,他轻轻掀开盒盖,里面没有预期的文字纸条,只有八份细小的草木标本,整齐地摆放在棉垫上。
标本分别是白蒿、杜若、蒹葭、藜藿、荔枝叶、松针、竹荪、青菜,每份标本都垫着张空白纸条,标本根部还沾着淡墨,墨色均匀,像能拓印出字迹,李砚拿起一份白蒿标本,指尖能感觉到标本的干燥,却又透着股淡淡的草木香,不像普通的干花。
“这些草木肯定对应八大家的喜好!”穿连帽卫衣的男生也凑了过来,他拿起白蒿标本,想起之前在书里看到的“王安石性俭,食不重肉,常以素羹为食”的记载,白蒿嫩叶常用来做素羹,说不定就是对应王安石!
他赶紧拿着白蒿标本,走到刻“王安石”的碗旁,轻轻放在碗沿上,刚放好,标本突然透出淡绿光,碗里也飘出“尚俭”二字雾影,雾影还裹着一碗素羹的虚影,素羹里有白蒿、豆腐,和他想的一模一样,“对了!王安石该配素羹!”
他兴奋地在长桌剩余的菜肴里找,果然在角落发现一碗藜藿素羹,藜藿鲜嫩,和白蒿很配,他小心地端起素羹,挪到刻“王安石”的碗旁,刚放好,素羹和白蒿标本同时化作淡雾,融入碗里,碗沿的蓝光瞬间亮了几分,还透出丝淡绿光,像在确认配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