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纸狱(3/3)
了些,匣盖的缝隙里透出的白光也变得更亮,像正午的阳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纸狱的纹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黑色的墨汁被光罩的力量吸收,滴落在地上的墨渍也渐渐消失,青石板恢复了之前的干净,只留下淡淡的光痕。
书匣表面的篆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完全亮起,笔画间的光纹像流水般涌动,匣盖缓缓打开了一条缝隙,里面透出的白光越来越强,几乎让人睁不开眼。
可就在这时,白光突然变暗,像是被什么东西挡住了,匣内传来一个诡异的声音,那声音像是无数人在低语,杂乱无章,却能清晰地听到几句:“《西游记》作者是丘处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雪芹写的?《论语》是孔子亲着的?”
“是伪常识余孽!”老墨皱起眉,声音里带着警惕,“我们之前破解的七本伪书,可能还有遗漏的,这些余孽藏在书匣里,想阻止我们打开终幕!”
书匣的缝隙重新变小,原本已经消退的纸狱纹路又开始缓慢蔓延,只是速度比之前慢了些,黑色的墨汁再次渗出,只是颜色淡了不少,像是力量减弱了。
众人面面相觑,心里满是疑惑——之前把书架翻了个遍,找到的七本伪书都破解了,怎么还会有余孽?难道还有隐藏的伪书没被发现?
李砚突然想起之前在书架角落看到的一本书,他赶紧开口:“我之前在‘小说考’区域的最底层,看到过一本《三国演义》的小册子,封面很旧,里面好像写着‘诸葛亮草船借箭是真实历史’,当时我没在意,现在想想,这也是常见的误解!”
“对!这是最容易被混淆的历史与小说情节!”穿连帽卫衣的男生一拍大腿,立刻往书架方向跑,“草船借箭的原型是孙权,不是诸葛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里明确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是《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把这个故事安在了他身上!”
他跑得飞快,很快就从“小说考”区域的底层找到了那本小册子,封面写着“《三国演义》历史真事考”,里面的内容果然如李砚所说,把诸葛亮草船借箭当成了真实历史,还画了诸葛亮在船上指挥借箭的插画,插画旁写着“正史记载,信而有证”。
他翻开书,用真识之钥轻轻触碰书页,钥匙的金光瞬间驱散了书页上的黑气,原本扭曲的文字开始变得规整,最后变成了正确的记载:“草船借箭原型为三国时期孙权,见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元末明初罗贯中着《三国演义》时,将其艺术加工,归为诸葛亮事迹,非正史记载。
”
当伪书被破解的瞬间,书匣内的低语声突然消失了,白光重新亮起,比之前更耀眼,匣盖完全打开,里面没有实物,只有一面镜子般的光面,光面平整如镜,倒映出崇文馆的景象,却又比真实的崇文馆更明亮,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像是另一个空间的入口。
“这是……终幕的入口?”双马尾小女孩盯着光面,眼睛里满是好奇,她伸出手,想触碰光面,却又有些犹豫,生怕碰到什么危险的东西。
老墨走近书匣,看着光面,手指轻轻悬在上方,能感觉到光面传来的温暖气息:“应该是,但我们得确认没有其他伪常识余孽了,不然进去了可能还会遇到麻烦,纸狱的教训还在眼前。
”
李砚仔细回忆着之前在崇文馆的每一个角落,从书架到石桌,从六义石门到建安竹简,摇了摇头:“我没再看到其他奇怪的书了,刚才那本《三国演义》的小册子,是我最后看到的可疑书籍。
”
穿连帽卫衣的男生也跑回书架,快速检查了一遍,尤其是之前发现伪书的暗格,确认没有遗漏的书籍:“应该都清完了,刚才的余孽是最后一个,现在书匣里的光面很干净,没有黑气,说明没有伪常识了。
”
众人站在书匣前,看着里面的光面,心里既有期待,又有紧张——光面后面是什么?是他们一直想回到的现实世界,还是另一个更复杂的谜题?
纸狱的纹路已经完全消退,崇文馆里恢复了之前的平静,书架上的典籍静静地立着,竹简和六义证物还在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只有书匣的光面在微微闪烁,像是在温柔地邀请他们进入。
奶奶深吸一口气,率先走向书匣:“不管后面是什么,我们都得走进去,这是解开崇文馆谜题的最后一步,也是我们验证‘躬行辨常识’的最后机会。
”
众人点点头,依次走向书匣,李砚走在最后,他回头看了一眼崇文馆的书架,那些曾经帮助他们破解谜题的典籍,此刻像是在无声地祝福,他握紧手里的真识之钥,钥匙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给了他勇气,他迈步走向光面,身体接触到光面的瞬间,没有想象中的阻碍,反而像穿过了一层温暖的薄雾,眼前的景象开始变化。
喜欢梦主:从拾荒开始请大家收藏:()梦主:从拾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