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不速之客(1/3)
楚君这才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清洁费每人增加五角钱,每户增加三元。
每月四次的巴扎,摊位费由你们自行收取。
再加上场镇的清洁费,收来的费用全部归居委会所有,社事办只负责检查监督。
我算过了,这几笔费用加起来,每年至少能有一万五千元。
”
居委会以前收过清洁费和摊位费,王妮娜深知其中的门道。
她明白,只要把关系理顺,这确实是个有利可图的差事,每月收入肯定不会低于楚君所说的数目。
她心里暗自高兴,但脸上却故意做出为难的样子,叹道:“清洁费的标准是几年前定下的,现在物价飞涨,工资也涨了不少,恐怕收不了多少钱。
亚尔乡地处穷山恶水之地,乡民们脾气倔强,哪怕是多收个三五块钱,都要吵半天架。
”
楚君不想再听她解释,直接说道:“这事你不用再推了。
我已经跟于书记汇报过了,于书记的意见是:你们收钱,你们负责打扫卫生,由乡社事办负责监督检查。
垃圾清运箱和垃圾桶由乡政府购买。
居委会的收费和清扫方案要以文件形式上报,报镇政府讨论和备案。
另外,城镇主街两边的绿化,树苗由农技站培育,栽种时全员出动,平时的维护和浇水由你们负责。
”
王妮娜心中窃喜,但表情却很为难,嘴里嘟囔着:“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既然于书记已经定了,楚乡长又跑了这么多趟,我还能说什么呢。
好吧,上级领导已经定了,我执行就是了。
”
楚君从居委会出来后,立刻找到依马木,商量如何监督环境卫生。
依马木听了楚君的计划后,表示全力支持,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监督措施。
农技站接到楚君的指示后,站长吐尔逊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技术人员在试验田里开始进行杨树苗的培植工作。
接下来的几天,楚君、依马木和居委会干部们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居民和商户,耐心地做解释工作。
挨骂和抱怨自然是少不了的,但经过反复沟通,大部分居民和商户最终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几天后,乡政府采购的垃圾清运箱和垃圾桶运抵场镇,并安排专人进行安装和调试。
周五十点钟,阳光洒在亚尔乡的场镇上,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乡政府及直属单位的工作人员、街边商铺的店主和员工们早早地聚集在场镇的各个角落,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大扫除”正式拉开帷幕。
于江涛、尕依提等乡政府主要领导扛着扫把、铁锹走上街头,亲自示范,带头清扫街面。
居民们也纷纷拿起清扫工具,加入清扫队伍中。
楚君是现场指挥,他穿梭在人群中,分派各单位的大扫除任务并进行检查。
街边的商铺老板们清扫自家店铺门前的区域,王妮娜和居委会干部们带着清洁队清理街边垃圾,大型垃圾车来回穿梭。
清扫过程中,楚君还安排了学校的学生,专门清理一些卫生死角。
他们清理了街边的排水沟,疏通了堵塞的下水道,还清理了堆积已久的垃圾。
随着垃圾被一车车运走,场镇的面貌逐渐焕然一新。
中午时分,大扫除活动接近尾声。
虽然大家都累得满头大汗,但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于江涛站在街边,望着焕然一新的场镇,感慨地说:“今天大家都很辛苦,但看到这样的成果,一切都值得了。
希望以后大家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让我们的场镇每天都这么干净。
”
楚君接着说:“我们正在制定一些长效管理措施,比如定期的卫生检查、奖励优秀商户等。
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让亚尔乡的环境越来越好。
”
接下来的几天,楚君继续和居委会干部们一起,完善清洁费收取和环境卫生管理的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尔乡的环境卫生工作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
周二,楚君正在泰来克村参加大桥的开工仪式。
当大桥桥墩的第一块巨石稳稳地放在河床上时,现场一片欢腾。
村民们围在河边,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喜悦。
泰来克村主任尼加提激动地握着楚君的手,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楚乡长,感激的话我都不说了。
只要这座桥建成,以后我们村的所有事情,我不会让乡政府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