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林凡脸上。
他几乎一夜未眠,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清明和坚定。
黄三的袭击像一记警钟,彻底敲醒了他。
小富即安、小打小闹的念头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紧迫感和扩张的野心。
他轻手轻脚地起床,看到母亲王淑芬已经坐在缝纫机前,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桌上放着两条昨晚赶工出来的新裤子,一条翠绿,一条深紫,都是当下最大胆的颜色。
“妈,您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不多睡会儿?”林凡心疼地看着母亲眼下的乌青。
“睡不着,就想着多做几条。
”王淑芬停下踩踏板的脚,担忧地看着儿子,“小凡,昨晚...没事吧?我好像听见外面有动静...”
林凡不想让母亲担心,勉强笑了笑:“没事,妈,就是回来晚了点。
对了,陈大哥昨晚帮了大忙,我让他这几天在家休息,工钱照算。
”
王淑芬松了口气:“应该的,小陈那孩子实在。
那你今天还去卖裤子吗?”
“去,不过得换个地方。
”林凡语气坚决,“河滨公园那边暂时不能去了。
妈,我今天不去摆摊,我去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店面或者固定摊位。
”
“店面?”王淑芬吃了一惊,“那得花多少钱啊?”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总比天天提心吊胆强。
”林凡快速洗漱完,拿起一个馒头,“妈,我出去转转,中午可能不回来吃饭了。
”
离开家,林凡没有像往常一样往市场或公园方向走,而是朝着江州市相对热闹的几条街道走去。
他需要一个固定的“根据地”,一个能遮风挡雨、避免骚扰,并能逐渐积累信誉的地方。
八十年代初的江州,临街的店铺大多还是国营或集体所有,百货大楼、副食店、新华书店占据着最好的位置。
但改革的春风已经吹拂,在一些不那么起眼的角落,开始零星出现一些个体经营的小门脸,比如修理收音机的、裁缝铺、或者卖烟酒糖茶的小卖部。
林凡一条街一条街地逛,仔细观察。
他理想中的地点,最好满足几个条件:人流量不能太少,靠近工厂、学校或者居民区;店面不用太大,几个平方就行,关键是能有个稳定的展示窗口;租金要便宜,他现在本钱有限;最好还能有点发展空间。
他先去了工人文化宫附近,这里年轻人多,但租金显然不菲,而且基本没有空置的店铺。
他又去了机械厂和纺织厂家属区附近,这里消费群体稳定,但过于依赖厂矿职工,格局似乎小了点。
走着走着,他来到了距离市中心稍远一些的城西区。
这里有一条相对热闹的街道,两旁种着高大的梧桐树,有邮局、储蓄所,还有一家规模不小的国营理发店。
更重要的是,林凡发现,在这条街的尽头,靠近一个街心花园的地方,有一排低矮的平房,其中有两间似乎空置着,门上贴着模糊的“出租”字样。
林凡心中一动,走上前去。
平房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墙皮剥落,窗户也很旧,但位置不错,靠近街心花园,视野开阔,路过的人也不少。
他仔细看了看,其中一间门上用粉笔写着“此房出租,联系街道办王干事”。
街道办?看来这房子属于街道集体财产。
林凡记下地址和联系方式,心里盘算着去街道办打听一下情况。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旁边一间开着门的小店吸引了他的注意。
小店门口挂着一个手写的牌子——“悦耳音响室”。
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里面陈列着一些磁带和几个便携式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