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四的阴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新风服装店”每个人的心头。
陈远当晚真的抱了床旧被子,在店里用木板临时搭了个铺位住下了。
林凡没有阻止,他知道现在不是逞强的时候,安全是第一位的。
夜里,林凡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赵国华那张不怒自威的脸和赵老四凶狠的眼神在他脑中交替出现。
他反复咀嚼着赵国华白天说的话——“个体经济是新生事物,我们政府是支持的。
”
这句话,是官样文章,还是某种信号?赵国华的出现,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林凡倾向于后者。
一个区工商科的科长,恰好在自己小店被骚扰时出现,又恰好认识赵老四并能轻易斥退他,这绝非偶然。
“借势…”黑暗中,林凡的眼睛亮了起来。
他想起前世商海浮沉中的一个重要心得:小商人要生存,不仅要会做生意,更要懂得审时度势,善于借助政策和权威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赵国华,或许就是他眼下可以借用的“势”。
但如何“借”?直接送礼讨好?风险太大,也容易让人看轻。
必须找一个自然、得体,又能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第二天一早,林凡没有急着开店,而是先去了一趟邮局,买了几份最新的《经济参考》和《市场报》。
回到店里,他仔细翻阅,重点关注关于个体经济政策和南方沿海地区改革动向的报道。
果然,有几篇文章提到了要“解放思想,支持城镇个体经济发展”,虽然语气谨慎,但导向是积极的。
林凡心中有了计较。
他找来纸笔,伏在柜台上,开始写信。
不是告状信,也不是求助信,而是一封以“江州市个体劳动者”身份写的、关于如何“搞活个体经济、方便群众生活”的几点不成熟建议。
信中,他结合自己开店的实际体会,委婉地提到了个别社会闲散人员干扰正常经营的现象,但重点落在如何规范管理、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上。
措辞谦逊,逻辑清晰,引用了报上的观点,最后落款“新风服装店林凡”。
他打算把这封信,连同几份划了重点的报纸,一起“呈送”给赵国华科长。
目的不是告状,而是展示自己是一个“有思想、顾大局、懂政策”的个体户,值得被关注和“支持”。
中午时分,林凡估摸着机关单位快午休了,便带着信和报纸,来到了区工商科所在的办公楼。
这是一栋老式的三层苏式建筑,走廊里弥漫着淡淡的墨水味和灰尘气息。
他找到挂着“企业管理科”牌子的办公室,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
“请进。
”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
林凡推门进去,办公室不大,摆着四张办公桌,只有赵国华一人在伏案写着什么。
看到林凡,他略显惊讶,随即恢复了平静:“哦?是小林同志?有事?”
“赵科长,打扰您休息了。
”林凡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