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群众艺术馆的邀请函,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新风”小团队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兴奋、紧张、期待,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的五天,林凡、苏晚晴和苏明几乎是不眠不休,全力投入到面谈的准备工作中。
林凡负责整体策划和谈判策略。
他反复推敲省群艺馆这个项目的性质——《百灵鸟》系列,面向青少年,推广性质大于商业性质。
这意味着,对方最看重的可能不是价格最低,而是内容的健康性、制作的精良性以及执行的可靠性。
他据此调整了合作方案的侧重点,弱化盈利诉求,强调社会效益和对青少年美育的贡献。
苏晚晴发挥她的文笔和音乐素养优势,精心撰写了一份厚厚的《关于参与〈百灵鸟〉青少年音乐欣赏有声资料项目的设想与建议》。
内容包括:对当前青少年音乐欣赏现状的分析、选曲原则的建议(强调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节目编排的设想(如按主题、按乐器、按地域分类),甚至还附了几期详细的节目脚本样本,并配上了她自己撰写的、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的解说词。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音乐教育的热忱和专业见解。
苏明则负责技术保障。
他挑选了几首最具代表性的、音质处理到极致的乐曲片段,包括一首激昂的进行曲、一段优美的民歌和一小节古典乐,精心录制在一盘磁带上,充分展示“新风”在音频处理上的技术实力。
他还准备了一份简洁的技术说明,阐述他们如何保证从母带到复制终端的音质纯净度。
林凡还特意让母亲王淑芬赶制了两套新衣服,一套给自己,一套给苏晚晴。
面料是普通的卡其布和的确良,但款式简洁大方,显得精神又不过分扎眼,符合与官方单位打交道的形象要求。
临行前夜,三人最后核对了一遍所有材料:建议书、节目样本、音频小样、甚至还有几封老顾客(主要是学校老师和文艺骨干)写的、赞扬“新风”磁带品质的推荐信。
林凡仔细地将它们装进一个崭新的公文包里。
“都准备好了。
”林凡看着苏晚晴和苏明,语气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明天,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新风’这个小店,更是我们这群年轻人想做点实事的决心和能力。
放平心态,正常发挥就好。
”
苏晚晴深吸一口气,用力点了点头,眼神坚定。
苏明也搓了搓手,表示没问题。
第二天凌晨四点,天还没亮,林凡、苏晚晴和陈远就出发了。
陈远坚持要送他们到长途汽车站,并帮忙拿行李。
寂静的街道上,只有他们三人的脚步声和偶尔的狗吠声。
清晨的寒意让人清醒,也冲淡了些许紧张。
坐上摇摇晃晃的长途汽车,颠簸了将近三个小时,终于抵达了省城。
比起江州,省城的街道更宽,楼房更高,自行车流更加汹涌,空气中弥漫着更浓厚的城市气息。
三人都有些目不暇接,但此刻无暇细看,按照地址一路打听,来到了位于一条安静林荫道上的省群众艺术馆。
这是一栋有些年头的苏式三层建筑,红砖墙,拱形窗,门口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