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关联。
一次深夜值班,监听室里只有他们两人。
设备发出低沉的嗡鸣,窗外月色清冷。
林淑娴刚记录完一段复杂的信号频谱,揉着发酸的眼睛,看到李振邦还在灯下仔细比对几天来的信号记录表,眉头微蹙,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认真。
“李同志,休息一下吧,喝点水。
”林淑娴将自己的搪瓷缸推过去一点,里面是泡着茶叶梗的温水。
“谢谢。
”李振邦从沉思中回过神,接过缸子喝了一口,水温正好。
“你好像……总能从一堆乱麻里找出线头。
”林淑娴忍不住说道,语气里带着一丝好奇和钦佩,“这不像是在派出所查户口能练出来的。
”
李振邦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的“异常”又引起了注意。
他放下茶缸,笑了笑,用准备好的说辞解释道:“可能是我这人比较喜欢钻牛角尖,总觉得事情背后总有规律可循。
以前看杂书,也看过一些讲逻辑推理的,算是瞎琢磨。
”
林淑娴眨了眨眼,没有深究,转而问道:“那你觉得,这个‘老爷’如果真的通过电台联系,为什么会选择夜间发送这么短暂的信号?增加被捕捉的风险。
”
李振邦思考了一下,结合自己了解的情报传递模式分析道:“可能是内容极其重要且简短,采用‘闪电式’发送,降低持续暴露的可能。
也可能……是一种测试或者确认信号,用来判断联系渠道是否安全,或者接收方是否仍在位。
”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听得林淑娴频频点头。
“有道理。
看来陈科长让你来帮忙,真是找对人了。
”她顿了顿,声音稍微低了一些,“以前总觉得你们一线侦查的同志,就是靠勇敢和经验,没想到也需要这么细致的脑筋。
”
“分工不同,目标一致。
”李振邦看着她被设备灯光映照的侧脸,那专注的神情让他心中微微一动。
在这个年代,像林淑娴这样受过专业教育、投身艰苦技术工作的女性,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光彩。
两人之间的隔阂,在这静谧的深夜和共同的目标下,似乎消融了不少。
他们开始更多地交流对案情的看法,讨论信号的特征。
李振邦会请教一些无线电的基础知识,林淑娴则对他的分析思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