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过,没有任何具体的数据支撑。
这不符合常理。
如此重大的工程,必然涉及巨量的资金和复杂的利益分配,在总结报告中理应有所体现,哪怕是选择性地体现。
他不动声色地将这份报告归入“需留意”的黄色标签类,并在便签上简单备注:“清河市老城改造,拆迁补偿与土地出让情况未详,建议关注后续专项汇报。
”
他没有写下任何带有主观判断的词语,只是指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信息缺失”问题。
这是最稳妥,也最专业的方式。
几天后,陈国光在翻阅这批总结初稿时,果然看到了林别的备注。
他沉吟片刻,将清河市的报告单独抽了出来,放在一边,对孙莉吩咐道:“通知清河市委,老城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让他们尽快准备一份详细的专题报告,要把拆迁补偿标准、资金来源、土地出让收益及使用情况,都给我说清楚。
”
“是,书记。
”孙莉应下,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林别,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意味。
林别心中微动。
他知道,自己这颗小小的石子,已经投了出去,能否在清河那片深水中激起涟漪,尚未可知,但至少,他成功地将一丝光线引向了那个可能存在问题的角落。
这件事也让他意识到,信息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如何安全、有效地运用信息,更是一门艺术。
他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收和筛选信息,还需要主动拓展信息渠道。
他开始有意识地加强与李东(调研处)、方明(信息处)等人的联系。
这种联系并非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而是建立在共同话题和专业交流基础上的。
他会向李东请教某些政策在基层落实的实际情况,会与方明讨论某些舆情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交流中,他偶尔也会凭借超前视野,提出一些颇具启发性的观点,让李东和方明对他刮目相看,逐渐将他视为可以平等交流、甚至能带来启发的伙伴。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那位被边缘化的审计厅干部郑华。
他选择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以“请教审计专业知识”为名,约郑华在省委大院外的一家僻静茶楼见面。
郑华比之前见到时气色稍好,但眉宇间的郁结之气仍未散去。
见到林别,他有些意外,也有些感动。
“张秘书,您这么忙,还惦记着我……”郑华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