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相发言,为汉东的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我坐在记录席上,飞快地记录着要点,大脑同时在飞速运转,将各位专家的观点与陈书记近期的关注点、省里的相关政策进行关联、印证。
当一位年轻的海归博士激动地谈到国外某种新兴技术时,陈书记似乎很感兴趣,追问了几个细节。
我注意到,那位博士用的几个专业术语,翻译得有些拗口,陈书记微微蹙了下眉。
趁着讨论的间隙,我低声向坐在旁边的科协同志确认了那几个术语更准确、更通俗的中文表述。
在后续的记录中,我不仅记下了博士的原话,还在旁边用括号标注了更易懂的表述,并简单解释了该技术的潜在应用前景。
这些,都将体现在我最终整理的会议纪要里。
会议结束后,在回程的车上,陈书记看似随意地问起我对其中几位专家观点的看法。
我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结合自己平时对相关领域政策的关注,重点分析了两位专家建议的可操作性与当前省里条件的匹配度,并提到了可能存在的瓶颈。
陈书记听得很专注,没有打断。
直到我说完,他才缓缓道:“看来,这段时间你没闲着,书看了不少。
”
“跟在书记身边,不敢不学习。
”我诚恳地回答。
他嘴角似乎微微动了一下,旋即恢复如常,重新闭上了眼睛。
我知道,这场风波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训,更是一次淬炼。
它像一把重锤,砸掉了我身上最后一点虚浮之气,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我不再去纠结于谁在背后捅刀子,也不再急于证明什么。
我只需要做好“张伟”该做的一切——精准、周到、沉稳、可靠。
接下来的日子,我几乎将全部身心都沉浸到工作中。
处理文件时,更加注重核实每一个数据,推敲每一句表述;随行调研时,观察更加细致,思考更加深入;与人交往时,更加注意分寸,严守规矩。
我甚至重新梳理了自己那点微薄的人情往来,将所有可能引起误会的关系都处理得干干净净,界限分明。
赵志明似乎也察觉到了我的变化,他那些含沙射影的话渐渐少了,看我的眼神里,除了依旧存在的不甘,似乎也多了一丝别的什么,或许是忌惮,或许是……无可奈何。
我无心理会。
我的心,如同被这场风波打磨过的砥石,更加平整,也更加坚硬。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根基不在处里那些微妙的人际关系中,也不在可能获得的某些虚名上,而在于里间办公室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在于我日复一日、精益求精的工作本身。
这条路还很长,但我心已定,步履沉稳。
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官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