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开张冷雨(2/3)
鱼豆腐不放,托尼老师翘着兰花指挑青菜:“哎哟,这菜洗得真干净!”
选菜柜前终于有了人影,夹子碰篮子的“咔嗒”声、男人们的笑声混在一起,小店突然就“活”了。
我手脚麻利地称重算钱,赵胖子一把按住我:“开业头一天,得见红!我来付!”那几声“叮咚”的到账提示音,在雨声里听得格外清楚,像救命的仙乐。
我拿出十二分的劲烫煮,按每个人的口味调辣度。
几大碗麻辣烫端上桌,红油滚着热气,香气裹着麻酱的醇厚,几乎要顶破天花板。
赵胖子吸溜着冻豆腐,烫得直哈气还不忘竖大拇指:“味儿正!汤底够厚,辣子也香!老三,你这手艺出师了!”
老李啃着萝卜点头:“比‘好味道’那家强,他那汤全是味精味。
”大刘嚼着丸子含糊不清地夸。
听着这些话,我心里的紧绷的弦松了点,暖流涌上来——至少,我的汤、我的菜,是被认可的。
这短暂的热闹,像强心针,暂时压下了心里的慌。
雨幕中的过客与现实的冰冷
可热闹没持续多久。
赵胖子他们吃完,说几句“坚持住”“会好的”,就穿上雨衣冲进雨里,各自回去看店了。
店里又静了下来,比之前更静。
桌上还留着空碗和红油,香气没散,可冷清像潮水似的涌回来。
雨还没停,偶尔有学生撑着伞走过,有人被香味勾得探头看,可看见空店(就我一个老板),又犹豫着走了;还有人看了价目表,跟同伴嘀咕两句,转头去了旁边开得久的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个戴眼镜的瘦小女生,抱着几本书,鼓足勇气走进来。
她在选菜柜前徘徊了半天,只夹了几根青菜、两片豆皮和一小撮粉丝。
“就要这些吗?”我问。
她点点头,声音小得像蚊子:“十块钱够吗?”“够。
”我心里叹了口气,还是多给她加了两片豆皮。
她坐在角落小口吃,吃完默默扫码,那声“叮咚”很轻,像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漾开圈小涟漪,又很快被雨声盖了过去。
整个中午,我只接了三个散客,营业额不到四十块。
准备的菜几乎没动,肉卷和丸子因为反复从冰柜拿出来,边缘开始发干,颜色也暗了;绿叶菜蔫蔫的,没了早上的精神。
我看着这些菜,心里发紧——每一样都是成本,都是我口袋里的钱,现在却要变质浪费。
越想,手脚越凉。
王姨的登场与“冻豆腐”的恩情
下午,雨还没停,天暗得像傍晚。
我坐在柜台后的凳子上,看着窗外被雨水模糊的街,对面网吧和奶茶店偶尔有人进出,可没人往我这儿来。
疲惫、焦虑、失落裹着我,像要把我淹了。
我开始算账:日租金、水电、骨头和煤气的钱、要坏的菜……越算心越凉,手脚都冰了。
那锅骨汤加热加水好几次,味道淡了些,没了早上的浓香味。
我走过去搅了搅,汤在锅里无奈地滚着,像我一样,在耗着仅有的劲。
就在我对着汤桶发呆,快被现实打垮的时候,门口传来个略带沙哑的女声,还有收伞的“啪嗒”声:“哟,小张老板,开张啦?”
是王姨。
她撑着把旧黑伞,伞骨有点歪,站在门口。
五十来岁,微胖,穿件半旧的藏青呢子外套,脸上带着街坊特有的表情——有点关心,又有点审视。
她的小卖部在街角,顺带管着几间出租屋。
“王姨。
”我连忙站起来,擦了擦手,有点局促。
开业这么惨,面对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