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主动的纸条(1/3)
陆俊竞赛失利那个寒风凛冽的傍晚,像一道深刻而冰冷的刻痕,留在了我那个冬天的记忆里。
随之而来的期末考试周,大学城在一种集体性的焦灼中沸腾后又迅速冷却,然后便是人去楼空的寒假。
我的“多多麻辣烫”,也迎来了开业以来最漫长、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学生们如同候鸟般迁徙离去,喧闹的街道变得空旷而寂静,只剩下呼啸的北风卷着残雪和落叶,一遍遍刮过冷清的店面。
每天的营业额骤降至冰点,常常一整天都开不了张。
那锅每日例行公事般熬煮的骨汤,大部分最终都只能无奈地倒掉,看着乳白色的汤汁混入下水道,仿佛能看到我微薄的积蓄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流逝。
这种物理上的寒冷与生意上的惨淡,反而给了我太多独处和思考的时间。
我无法再像之前那样,用忙碌的假象来麻痹自己。
陆俊事件带来的冲击,在日复一日的寂静中被反复咀嚼、发酵。
那个蓝色的笔记本,我几乎不敢再翻开。
它静静地躺在抽屉里,却像一块具有强大引力的磁石,无时无刻不在牵扯着我的思绪。
我既恐惧于其中可能蕴含的、超越常理的力量,又无法摆脱那次精准“预测”带来的、如同鬼魅附体般的诱惑。
冬日的沉淀与良知的拷问
整个寒假,我像一只冬眠的动物,蜷缩在我的小店和出租屋里。
白天,我依旧开门营业,尽管门可罗雀。
我守着那口咕嘟作响的汤桶,看着窗外萧索的街景,脑海里却不断回放着陆俊崩溃的身影和他那句“就差一个文件夹”。
愧疚感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淡化,反而因为有了大把空闲反复思量而变得更加清晰、尖锐。
我开始不断地进行假设推演:
如果当时我提醒了,他会信吗?大概率不会,甚至可能觉得我莫名其妙。
但如果……如果我换一种方式呢?如果我写得含糊一点,只做提示,不做断言呢?
就算他不信,没有检查,结果和现在一样,我也没有损失。
可万一……万一他信了呢?万一他因为我的提醒,真的去检查了,避免了失误呢?
那个“万一”的可能性,像黑暗中的一点星火,虽然微弱,却顽固地闪烁着,灼烧着我的良知。
我意识到,我的沉默,不仅仅是怯懦,更是一种自私——我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正常”感,为了逃避对未知力量的恐惧,而选择了一个可能改变他人命运的关键时刻,闭上了嘴巴。
老陈那句“把一件事做明白”的话,偶尔也会在我耳边响起。
我以前只觉得这是踏实干活,但现在想来,或许也包含着面对自己能力(无论这能力多么诡异)的责任感?我拥有了这种近乎“窥秘”的苗头,却因为恐惧而选择蒙上眼睛,这算不算另一种意义上的“没做明白”?
这种内心的拉锯战,贯穿了整个寒冷的冬季。
我对那个本子的态度,也从纯粹的恐惧,慢慢掺杂进一丝复杂的好奇和一种模糊的、想要“再做一次测试”的冲动。
我想知道,陆俊事件是独一无二的奇迹,还是……某种可以重复验证的“规律”?
春日的信号与重逢
时间在挣扎中悄然流逝。
冬雪消融,春风捎来了暖意,也带来了返校的学生。
大学城像是从漫长的睡梦中苏醒,重新注入了活力。
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店铺的生意也开始回暖。
我的心情却依旧复杂。
既期待着什么,又害怕着什么。
就在开学后约两周的一个下午,春光明媚,店里零零散散坐了几桌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