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审查风暴中的暗刃(1/3)
清晨七点的北平城,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
“黑太阳”研究所的走廊里还透着凉意,消毒水的气味在雾气中愈发浓重,混合着远处实验室传来的轻微仪器运转声,形成一种让人窒息的静谧。
陆沉舟穿着平整的中山装,左手无名指的疤痕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他提前十分钟来到核心实验室门口,指尖摩挲着口袋里的钢笔——笔杆里藏着电报机的电池,笔尖则刻着微型密码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核心实验室的铁门紧闭,门板是厚重的钢板,上面贴着“绝密”标识,旁边的指纹识别仪泛着冷光。
陆沉舟站在门口,目光看似落在门板上,实则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走廊尽头的监控摄像头正缓缓转动,墙角的消防栓后似乎有一道黑影闪过,显然是特高课的暗哨。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紧张,脑海里再次过了一遍“江哲”的履历和学术要点,确保没有任何遗漏。
“江先生,早。
”清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苏晚穿着白色实验服,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快步走来。
她的头发依旧扎成马尾,脸上没有任何妆容,只有实验服袖口沾着一点不易察觉的淡黄色试剂痕迹——那是昨晚为了准备今天的“设备维护”而特意留下的,用来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
“苏小姐,早。
”陆沉舟转过身,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语气自然,“麻烦你特意跑一趟,我还担心赶不上时间。
”
苏晚没有多余的寒暄,走到指纹识别仪前,按下自己的指纹,同时输入一串密码:“实验室的密码是动态的,每天早上由我更新后告知核心成员。
今天的密码是,你记一下。
”她的声音不大,刚好能让陆沉舟听到,同时目光快速扫过走廊两端,确认没有其他人后,用极低的声音补充道,“特高课的人已经到了,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预计十点准时开始审查。
他们手里有你的详细履历,甚至包括你在慕尼黑大学发表的论文细节,务必谨慎应对。
”
陆沉舟心中一凛,点点头,将密码牢记在心。
他走到指纹识别仪前,按下右手食指,同时输入。
“嘀”的一声轻响,铁门缓缓打开,一股更低的寒气扑面而来——核心实验室内部保持着18℃的恒温,以保证实验器材的稳定运行。
实验室内部宽敞而整洁,白色的实验台整齐排列,上面摆放着各种精密的仪器:德国进口的离心机、显微镜、低温冰柜,还有一排排贴着标签的试剂瓶,标签上用日语写着“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等字样,让人不寒而栗。
西侧墙角果然放着两台西门子DW-86L578型低温冰柜,外壳是银灰色的,上面有电子密码锁,正是苏晚纸条上提到的病毒存储柜。
天花板的东南角,一个黑色的通风系统控制盒隐约可见,线路沿着墙角延伸,与实验室的总电源相连。
“我带你熟悉一下设备。
”苏晚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她走到低温冰柜前,轻轻敲了敲外壳,“这两台冰柜是核心存储设备,左边存放鼠疫杆菌,右边是霍乱弧菌,还有一些正在研发的新型病毒菌株。
密码只有松井博士和我知道,你后续需要取用样本时,必须经过松井博士授权。
”她的手指在密码锁上轻轻划过,看似无意地展示着操作界面,实则让陆沉舟看清了密码锁的型号和按键布局。
陆沉舟点点头,装作认真学习的样子,手指下意识地在掌心比划着密码锁的按键位置:“这个型号的密码锁,安全性很高吧?”
“是的,采用的是六位数动态密码,每天都会更新。
”苏晚一边说,一边打开旁边的一台离心机,“这台离心机是用来分离病毒样本的,最高转速可达转/分钟,操作时需要注意平衡,否则容易损坏样本。
”她详细讲解着操作流程,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操作,同时用眼角的余光示意陆沉舟看向实验台的抽屉——那里放着一把小小的螺丝刀,是她特意准备的,用来应对可能的紧急情况。
陆沉舟心中了然,目光在螺丝刀上停留了一瞬,便快速移开。
他知道,苏晚已经为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的审查,只能靠他自己应对。
上午九点半,松井健一来到实验室,脸上带着一丝凝重:“江哲君,特高课的田中次郎中佐今天要来进行例行审查,主要是核实一下你的身份信息,你不用紧张,如实回答即可。
”他提到“田中次郎”时,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显然,这个特高课中佐的手段非常狠辣。
陆沉舟心中一沉,田中次郎!这个名字像一根刺,瞬间勾起了他在兵工署的回忆。
那个眼神像淬毒扳手的特高课监工,竟然也来到了北平,看来日军对“黑太阳”研究所的重视程度远超他的想象。
他压下心中的波澜,脸上露出平静的笑容:“多谢松井博士提醒,我会配合审查的。
”
十点整,一名特高课特工来到实验室,面无表情地说道:“江哲先生,请跟我去行政楼三楼会议室。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陆沉舟点点头,跟着特工走出实验室。
走廊里的气氛比平时更加压抑,汪伪宪兵和特高课特工随处可见,他们的目光锐利如刀,在他身上反复打量。
陆沉舟的步伐沉稳,没有丝毫慌乱,左手自然地放在身侧,右手轻轻握着口袋里的钢笔,指尖的触感让他保持着镇定。
行政楼三楼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田中次郎坐在主位上,穿着黑色的特高课制服,腰间佩着军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依旧像淬了毒的扳手,死死地盯着陆沉舟。
他的左右两侧坐着几名特高课特工,手里拿着文件夹,显然已经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你就是江哲?”田中次郎开口了,声音冰冷,带着浓浓的日本口音,“留洋归来的微生物学家?”
“是的,田中中佐。
”陆沉舟微微鞠躬,语气平静,“我是江哲,1936年获得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主攻细菌学研究。
”
田中次郎没有让他坐下,而是继续问道:“你为什么选择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回到北平为‘大东亚共荣’效力?”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陷阱——如果回答得过于谄媚,会显得虚伪;如果回答得过于平淡,又会引起怀疑。
陆沉舟早有准备,他抬起头,目光与田中次郎对视,语气诚恳:“我是北平人,虽然在国外待了十几年,但一直心系故土。
如今日军致力于‘大东亚共荣’,推动亚洲的和平与发展,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防疫事业做点贡献,让百姓免受传染病的困扰。
”他刻意强调“防疫事业”,避开了“武器研发”的敏感话题,同时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让回答显得真实可信。
田中次郎冷哼一声,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文件,扔在桌子上:“这是你在慕尼黑大学的履历,上面写着你1937年加入了反纳粹组织,有这回事吗?”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一旦回答不好,就会被贴上“反日”的标签。
陆沉舟心中一凛,知道田中次郎已经做了充分的调查。
他没有慌乱,而是从容地说道:“确有此事。
我加入反纳粹组织,是因为我不认同纳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