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3/3)
算积攒了两百万。
他感觉时机成熟,不愿再等。
备齐人手,疏通关系后,他拿韩愈的《马说》造势。
“用错方法驾驭,喂不饱千里马,听不懂它的嘶鸣。
”
“握着马鞭感叹:天下无好马!”
“可笑!”
“是真没有良驹?还是不识货?”
苦心经营终得回报——他引来蔡邕的注意。
这位同乡大儒正陷困境:董卓强征其出仕,以灭族相胁。
为保家族,蔡邕不得不应召,却担心此行凶险,急着将女儿蔡琰嫁出。
当地名士纷纷避嫌:“投靠**还有脸联姻?”
陈渡抓住时机登门求亲。
尽管蔡邕嫌他野路子出身(未受正统经学教育),但迫于形势,只得应允。
新婚后的陈渡索要推荐信,声称要投奔曹操。
蔡邕虽疑惑,仍在赴京前写好信件。
当时尚无为力的陈渡,只能目送岳父踏入险境。
如今他手握系统,誓言必提董卓首级归见发妻。
烈日当空,身着黑衣的陈渡与典韦乘牛车北行。
这憨直的壮汉是他眼下最信任的伙伴。
陈渡赐其表字“恶来”,典韦欣然接纳——毕竟平民本无资格取字。
痛饮瓮中酒的陈渡顺手甩给典韦一壶,被对方稳稳接住。
壮汉却皱眉盯着酒囊。
(
“别逞强了。
”典韦伸手夺过陈渡的酒坛。
当陈渡赶到酸枣时,各路诸侯正在举行白马盟誓。
袁绍登台演讲时声情并茂,引得十八路诸侯纷纷落泪,场面极为悲壮。
陈渡持信顺利面见了曹操。
曹操拭泪接信细读,信中蔡邕称赞陈渡大智若愚,嘱托曹操多加栽培。
陈渡清楚蔡邕与曹操的交情。
两人亦师亦友,情谊深厚。
曹操视蔡邕为知己伯乐。
当时名满天下的蔡邕并不介意曹操的宦官家世,这份知遇之恩让曹操铭记终生。
后来曹丕追述,称二人乃当代管鲍之交。
何谓管鲍之交?
管仲曾言:
昔日贫困时与鲍叔经商,多分钱财,鲍叔不以为贪;
献策致败,鲍叔不以为愚;
三战三逃,鲍叔知我顾念老母;
兵败被囚,鲍叔明我不拘小节。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蔡邕与曹操,恰似伯牙子期,管仲鲍叔。
这份忘年知交,使得曹操后来不惜代价从匈奴赎回蔡琰。
世人皆知曹操好色。
连故主何进的儿媳都未能幸免。
但赎回蔡琰后,曹操却为其择婿。
后当其夫犯死罪时,
执法严苛的曹操竟破例赦免。
这都是对亡友最深切的告慰。
也因此,曹操并未轻视寒门出身的陈渡。
简单询问后,便任其为幕僚。
说是任职,实则闲居六日。
直至第七天。
会盟七日过去,
除未到场的孙坚外,各路诸侯仍日夜宴饮,毫无讨董之意。
曹操愤然闯入袁绍大帐质问。
袁绍举盏安抚:
我已遣人侦察敌情。
未明虚实前,确不宜妄动。
孟德足智多谋,可有良策?
曹操悻悻归营,急召陈渡议事。
陈渡就此与曹营众谋士相见。
曹操麾下确有谋士,只是多为无能之辈。
唯独戏志才例外。
初次见面后,陈渡便参与了谋士会议。
众人议论纷纷,争执不休。
主公率先起兵,理应为联军先锋!
兵力薄弱,不如让诸侯打头阵,我们分些残羹!
荒谬!主公岂能畏缩?当以静制动,坐收渔利!
曹操冷眼旁观,众人讪讪住口。
接连否决十余条计策后,戏志才从容起身。
喜欢三国:一代谋圣陈渡请大家收藏:()三国:一代谋圣陈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