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实战演练(1/3)
三天后的清晨,SCV被重型拖车运到军区某综合靶场。
这里比实验室开阔十倍,地面铺着压实的黄土,远处错落分布着固定靶、移动靶和模拟工事,空气中还残留着之前实弹测试的硝烟味。
王将军带着作战部、装备部的十多位军官站在观礼台,身后是背着仪器的测试人员,手里的笔记本随时准备记录数据。
“蔚总,今天的测试分三阶段。
”李少校拿着测试方案,逐条跟蔚林峰确认,“第一阶段静态射击:SCV固定位置,分别使用轻机枪、火箭筒攻击100米、200米固定靶,测精度和后坐力影响;第二阶段移动射击:SCV以5km/h速度移动,攻击移动靶,测动态稳定性;第三阶段实战模拟:SCV载人突破模拟工事,用武器清除目标,测战术实用性。
”
蔚林峰点头,目光落在SCV的液压臂上——昨晚连夜更换了更粗的液压油管,接口处用军工级螺栓加固,火控系统也升级到“2.0版本”,能同时锁定两个目标。
但他心里还有个隐忧:火箭筒的后坐力比轻机枪大十倍,之前在实验室只做过静态测试,移动状态下会不会影响SCV的平衡?
“先做静态射击,从100米轻机枪开始。
”王将军一声令下,测试人员在100米外立起钢板靶,上面画着直径50cm的靶心。
蔚林峰钻进驾驶舱,调整座椅角度,双手握住操作杆——这次不是他操作,而是军区的特战队员陈锐,他有五年实战经验,对轻武器的操控比蔚林峰更熟练。
“陈哥,操作杆左边是武器俯仰,右边是目标锁定,红色按钮是射击。
”蔚林峰在旁边指导,“AI会自动补偿弹道,你只要把十字准星套在靶心上就行。
”
陈锐点头,按下目标锁定键。
屏幕上的十字准星瞬间套住靶心,AI提示“风速3m/s,弹道补偿完毕”。
他扣下扳机,轻机枪的后坐力通过液压臂传递到车身,驾驶舱只轻微震动了一下——缓冲装置起作用了!十发子弹打完,测试人员跑过去检查靶纸,回来时举着靶纸大喊:“十发全中!八发在10cm靶心内!”
观礼台上响起低低的惊叹声。
王将军拿起望远镜,仔细看了看靶纸,又看向SCV:“不错,精度比预期高。
接下来测火箭筒,200米混凝土靶。
”
火箭筒的测试要谨慎得多。
测试人员在200米外立起半米厚的混凝土靶,SCV的液压臂缓缓举起火箭筒,接口处的压力传感器实时显示“载荷1.8吨”。
陈锐深吸一口气,按下发射键——“轰”的一声巨响,火箭弹拖着尾焰飞向靶场,击中混凝土靶的瞬间炸开,碎片飞溅。
可就在这时,SCV的液压臂突然轻微抖动了一下,屏幕上的姿态传感器显示“倾斜角0.5°”。
蔚林峰心里一紧,立刻让陈锐停止操作,爬下SCV检查——液压臂根部的缓冲弹簧有轻微变形,虽然不影响使用,但长期射击可能会导致结构疲劳。
“得调整缓冲参数。
”蔚林峰立刻打开系统界面,兑换“动态缓冲优化算法”,将弹簧的阻尼系数从0.8调整到1.2,同时让李少校找来备用弹簧更换。
半小时后,第二次火箭筒测试开始——这次液压臂稳如磐石,姿态传感器显示“倾斜角0°”,混凝土靶被炸开一个直径半米的大洞,测试人员检测后报告:“破甲深度符合预期,SCV结构无损伤!”
观礼台上的军官们彻底放下心来。
装备部的张工程师走到蔚林峰身边,递过来一瓶水:“蔚总,你们这机械臂的缓冲设计,比咱们之前的装甲车还靠谱。
要是能批量生产,边境哨所的防御能力能提升一倍。
”
傍晚时分,前两阶段测试全部完成。
数据显示:轻机枪100米精度偏差≤8cm,200米火箭筒破甲深度≥30cm,移动射击时SCV的速度稳定在5km/h,姿态偏差≤0.3°,所有指标都超过军工标准。
只剩下最后一项“实战模拟”,定在第二天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