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古市寻玉佩,初逢赵鸣峰(2/3)
小店刚到了一批高古玉,成色极好!”
扶苏上前一步,脸上露出符合“历史研究生”身份的、带着学术探究的好奇表情,温声道:
“掌柜的您好,我是做战国历史研究的,对那个时期的玉器特别感兴趣。
听说前几天贵店成交了一枚战国龙纹玉佩?形制非常独特,双龙首璜形?”
王掌柜脸上的笑容不变,眼神却闪烁了一下,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
“哦?先生消息很灵通啊。
是有这么回事,一枚战汉时期的龙纹璜,玉质和雕工都属上乘,难得的好东西。
”
“不知能否详细说说那枚玉佩?比如它的具体特征?或者,那位买家---”
扶苏试探着问,语气尽量显得只是学术好奇。
王掌柜打了个哈哈,摆摆手:
“哎呦,先生,这古玩行的规矩您懂的,东西过手了,买家信息那是绝对保密的。
至于东西嘛---”
他推了推眼镜,
“东西确实好,龙纹大气古朴,玉是老坑籽料,熟透了。
不过具体细节嘛,都交易完了,再说也没意思了不是?您要是对战国玉感兴趣,小店还有几件不错的,您看看?”
他显然不想多谈那笔交易,熟练地想把话题岔开。
扶苏心中微沉,知道想从这老油条嘴里撬出买家信息难如登天。
他目光扫过店内其他玉器展柜,试图寻找类似风格的物件:
“那枚玉佩的风格,似乎很独特?贵店可还有类似形制或纹饰的战国玉佩?”
“独特是独特,那种规制的璜形龙纹佩,市面上确实少见。
”
王掌柜含糊道,眼神飘忽。
就在这时,站在扶苏身后、一直沉默观察的蒙恬,目光锐利地锁定了展柜角落一枚不起眼的青玉带钩。
他上前一步,指着那带钩,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权威感,直接对王掌柜道:
“此物,非战国楚地之物。
乃秦地所出,咸阳坊所制,时间当在昭襄王四十年左右。
看此处云纹收刀,”
他指着带钩末端一个极其细微的纹路转折,
“此乃‘工师厩’的标记。
彼时验看之人,左眼有疾,故印记稍斜。
”
蒙恬这番话,语速不快,字字清晰,内容却石破天惊!
不仅准确断代、定产地,甚至点出了制作工坊和验看工匠的特征!
这已经超出了普通鉴定的范畴,更像是亲历者的指认!
王掌柜脸上的职业笑容瞬间僵住!
金丝眼镜后的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微张,如同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
他难以置信地看着蒙恬,又看看那枚他原本以为只是普通战国带钩的青玉件,脸上的血色“唰”一下褪得干干净净!
他在这行摸爬滚打几十年,自认眼力不差,但这枚带钩的细节,他根本未曾留意!
眼前这个气势迫人、言语如刀的男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他的话是真的吗?
店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极其诡异。
王掌柜像是见了鬼一样看着蒙恬,扶苏也暗自心惊于蒙恬这恐怖的专业本能。
“王掌柜,稀客啊。
”
一个清润悦耳、带着几分慵懒磁性的年轻男声,突兀地在店门口响起,打破了这凝滞的空气。
众人循声望去。
只见一个约莫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子,正斜倚在博古斋古色古香的门框上。
他身量高挑,穿着一身剪裁极其合体的月白色真丝唐装,面料在店内幽光下流动着水波般的光泽,领口袖口用银线绣着精致的暗纹。
他面容俊美,皮肤是那种久不见阳光的冷白,鼻梁高挺,薄唇微抿,嘴角似乎天生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眼尾微微上挑,瞳仁颜色偏浅,看人时目光流转,如同春水映着寒星,温润中透着一股子浸入骨髓的阴柔与凉薄。
他身后半步,默立着一个穿着黑色西装、身材壮硕、面无表情的平头男子,如同影子,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店内,尤其是扶苏和蒙恬。
年轻男子无视了店内的诡异气氛,步履从容地走了进来,目光在王掌柜和扶苏、蒙恬身上轻轻掠过,最后落在了那枚被蒙恬点出的青玉带钩上。
他的动作带着一种刻意的优雅,手指修长白皙,轻轻抚过玻璃展柜的表面,最终停在那枚带钩的位置。
“掌柜的,这枚带钩,有点意思。
”
他的声音依旧悦耳,带着点漫不经心,
“方才在门外,似乎听到这位先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眼波流转,视线落在蒙恬身上,带着一丝探究的兴味,
“说它是秦地工师厩所出?昭襄王四十年?还有验看工匠的眼疾?”
他轻笑一声,那笑声如同玉磬轻碰,好听却没什么温度,
“真是闻所未闻的见解。
王掌柜,你怎么看?”
王掌柜此刻汗都下来了,看看蒙恬,又看看这位突然出现的、明显来头不小的年轻男子,支支吾吾:
“赵、赵先生您来了。
这个、这个、这位先生是这么说的,老朽、老朽还需再仔细考究考究。
”
这位赵先生显然没指望王掌柜能回答什么,他的目光重新落回那枚带钩上,看似随意,实则锐利如针。
片刻,他微微颔首,浅色的瞳孔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芒:
“纹路收束处,确有一丝极难察觉的滞涩偏斜,有意思。
”
他抬起头,再次看向蒙恬,脸上的笑意深了些,却更显莫测:
“先生好眼力。
这份对‘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