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打造自保武器(2/3)
高大的也很难成建制的组建成军。
而夏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一己私利又将燕云十六州这片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作为交换送给了契丹,北宋只能依靠城池来进行被动防御,适合野战的陌刀手已经不适应这种战争。
况且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大宋以文治国的方针已经形成,武将们本就没什么地位可言。
陌刀手这种战阵利器更加不可能交给武将手中。
陌刀从此如同鸡肋。
钟鹏举所制造的钨钢陌刀就比唐朝用铁打造的轻得多坚得多锋利得多,即使体格不高大的南方人使起来也可以得心应手,对付骑兵的人和马,砍,劈,斩,捅,割,扫,比长枪和剑更有优势。
其次是制造随身带的精巧连弩。
诸葛连弩又叫“元戎弩”:“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
连弩:利用机械力量连续射箭的弓。
损益连弩:随意增减改动箭支数量的连发弩。
一弩十矢:一把连弩,箭匣里装十支箭。
以铁为矢是科学合理的。
连弩的箭采用铁制就解决了三大问题:
(1)由于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铁制的箭,箭体轻,没有太大的杀伤力。
铁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铁箭就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大于90度,箭匣里的矢脱离箭槽倒向反方向,张弓向下俯射时箭支滑落的问题。
(3)解决了连续供箭问题,连续供箭,连续发射得以完成。
矢长八寸:对矢的长度确为八寸是相当科学准确的。
经制造实践,箭杆超过八寸,箭匣增长,机关互动就不畅通,铁矢超过八寸重量增加,会影响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于八寸,箭匣缩短,弩的弦臂张开间距小,发射力量就会减弱。
所以“矢长八寸”是最佳尺寸。
这是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为了对抗魏国的强大骑兵,便制成了俗称诸葛弩的元戎,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时一种主将战车,后代指将军之意。
元戎最诱人之处在于机巧而非实用,虽昙花一现,但拉臂上弦便能快射10支毒箭的巧妙设计,却成了被当代人津津乐道的古代传奇。
俱发是指总括的有顺序的把箭匣里的十支箭全都发射出去(实验数据:6秒射出十支箭)。
钟鹏举提供给工场的图纸是袖珍版的连弩,他要将原来已有现代机关枪的雏形的“元戎弩”改良成拥有自动上膛的功能。
但真正的诸葛连弩,重达200多斤,别说搬运困难,甚至箭矢要上弓都是用双脚把弦蹬开,才能把箭矢安装上去。
钟鹏举自己改良的一个箭匣里的箭支数量达到二十支,就是保证在近战时,一次装填便能连续致死和伤害到十几二十人,足够自己自保或逃命。
但由于连弩用箭没有箭羽,使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但有效射程仍可达40米左右,而且箭支的穿透力很强,具有很大的杀伤力。
夏国古代早期铁箭头采用铸造,显然是舍不得采用铜箭头样式的,不过随即就发觉其锋利尚不及后者,于是只得改用锻制。
锻制的缺点是浇铸而成的复杂造型必须舍弃,改为如铁剑的四棱剑身那般易于打造,但优点更为显着,锻制将使其比铸造的坚韧得多。
铜箭退出舞台,其开始与结束都在东汉。
第一种锻制铁箭出现在宋代,这确立了宋代以前铁箭的基本特征--扁平四棱形,这是利于锻制的样式。
从魏晋到隋唐,铁箭的分类很简单,发展路线也就是使箭头更硬更长,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铁甲,撕裂敌人的肌肉和骨骼。
钟鹏举的优势是通过他的改良使工场掌握冶炼精钢和钨钢的能力,加上锻造工艺先进,从而使造出的连弩箭头比当世的强上好几倍。
钟鹏举通过反复的试验使制造出的箭镞足以穿透当今日益精良的铁甲,撕裂敌人的肌肉和骨骼。
钟鹏举顺便对弓箭也做了精心的实验,最终决定采用木羽弩箭,在此之前的箭杆上部缀的是羽毛,也比较长,这个木羽弩箭,箭杆上是薄薄的木片,整个箭身长度不过一尺左右,离弦后飞得特别远,箭嘴部分使用精钢打造,又薄又硬又锋利,而且射中铠甲以后,箭杆消失,箭簇会牢牢扎进去,难以拔出。
整支木羽弩箭最远射程可达四百多米,超过明代强弓最远三百四十多米的射程。
三是打造二十四柄飞刀。
出手一刀就要致命,要练到例不虚发!携带方便。
钨钢飞刀长达三寸七分,换算成现代的长度大约是12.33厘米,刀身上锐,刃薄如纸,呈柳叶状,又称柳叶刀。
此刀为有尾翼飞刀,发射时刀身直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直飞就是握把出手,出手时到上靶刀尖在90度内旋转,发力一般分甩臂或抖腕二种,甩臂动作比较大,刀离手因距离不同,手腕和手臂会形成不同角度。
抖腕动作小,以小臂和手腕形成寸劲,以食指的滑按刀背来控制出手。
旋飞,就是握尖旋飞半圈或者几圈后刀尖插中目标。
距离不远、半圈上靶的叫指控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