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四季青到十三行(1/3)
人生这玩意儿,说穿了就是在不同堆头里摸爬滚打。
有人摸官场的瓦片,有人滚金融的铜板,我呢,2005年那会儿,整个儿滚在江浙沪的布料堆里,还梦想在上面滚出一片“侠骨柔肠”的江湖。
想想也挺愣的。
记得是开春,杭州城站的铁锈味儿混着潮湿空气,凉飕飕地往肺里钻。
我背着个书包,背带都快磨白了根。
站前广场那几个黄牛,皮夹克都蹭得油亮,都熟脸儿了。
老烟嗓那个,下巴一抬:“小后生,今天又跑濮院啊?”皱巴巴的火车票递过来,还笑:“这么攒老婆本呢?”
我心急着赶路,扯啥闲篇儿,数出二十块毛票塞过去。
熟门熟路,跟着他从栅栏豁口钻进去,站台的保安叼着烟,眼皮都懒得抬——背大编织袋跑生意的穷学生,他们太熟悉了。
袋子里是啥?我的命根子!熬夜画的图纸,自个儿瞎捣鼓出来的样衣版——印着水墨孤马、狂草“侠”字、暗金龙纹,还有“降龙十八掌”招式的T恤卫衣。
这就是我当时的江湖梦,全揣在个破袋子里。
火车票边角被汗洇得软塌塌的,广播滋滋啦啦放《东方红》的电子音,绿皮火车呼哧呼哧喘着白气进站,车厢哐当哐当接缝响。
这声音,就是我心里创业闹钟的动静,催着我这个想把武侠小说印成衣裳卖的愣头青往前冲。
那会儿,已经到了大二,心里琢磨的不是新学期课本,而是下一站去哪儿倒腾。
2003、2004年可没白混。
四季青、广州沙河、温州瓯海的厂子,也算混了个脸熟。
啥料啥价,生产咋回事,市场啥风向,心里有点谱了。
到了2005年,心里那点想法硬气了:要把SUDU的品牌做的更好!我要把我脑袋里那些怪东西——武侠片里的、黑白电影里的、书里晃荡的图样,全部变成真能穿身上的国潮服装!濮院、海宁、柯桥、平湖、织里……哪个地方也不能落,我要去找能把我的“水墨江湖”印得活色生香、又结实耐操的料子和手艺!
火车一跑就是三四小时,邻座大叔搪瓷缸里的茶叶沫子跟着晃荡。
一到桐乡站,我第一个蹦下去,直奔濮院羊毛衫市场。
早春还凉呢,我在档口翻料子样本,汗珠子哗哗往下掉。
手指捻着涤棉、纯棉、抓绒、精梳棉……脑子里转的是“独孤九剑”印这料子上灵不灵?圆珠笔在进货单上猛划,克重、手感、缩水率,笔都快写秃了。
快中午的时候,饿得前胸贴后背,蹲市场后巷啃二块钱的葱油烧饼,烧饼香混着染料味儿。
低头看蚂蚁搬饼渣,脑子里还琢磨:这硬料子做卫衣衬里牢靠,印花吃得住;那软乎薄棉布,印个侠客剪影,飘得很啊……
下午跳小巴去海宁皮革城。
嚯,那生皮子味儿!冲鼻子!一个老板看我学生样,使劲忽悠一种“特耐磨”的皮料边角,便宜,我差点掏钱。
隔壁档口大姐一直没吭声,假装递胶带凑我耳边:“小阿弟别上当!龟壳似的料子,你印花没法整!”我一激灵,冷汗下来了,赶紧道谢。
紧赶慢赶跳末班车奔织里童装城。
童装?不是我的菜。
听说那儿有“鬼市”,专弄边角料,便宜!路灯亮了,挤在小摊前,捏着一卷号称“绝不褪色”的热转印膜,跟老板娘磨牙:“阿姨,便宜五毛一米行不?三十米试试!”老板娘按着计算器,笑骂:“读书人算得精!行吧行吧,看你小子像干事的样儿,拿去吧!”她那眼神贼精,可我心里乐开花——这膜是关键,搞定复杂“侠骨”全靠它!
最悬的一次在嘉兴火车站。
头天晚上在水利水电学校的小仓库里,对着刚到的布料色卡改武侠卫衣设计稿,熬到三点才迷糊。
刚睡着梦见满脑门子印花水墨片,闹钟就催命鬼似的响了。
睁眼天大亮!抓起装着稿子和样板的包就往外冲,拖鞋差点跑飞!冲进站台,绿皮车正冒黑烟要开。
检票员老丰一把揪住我后脖领子吼:“小祖宗不要命啦?!”骂归骂,手松开了。
我泥鳅一样滑进快关的车门,心扑通扑通跳——我的江湖差点儿泡汤!
车厢挤成沙丁鱼罐头,汗味儿烟味儿泡面味儿,呛鼻子。
被挤到厕所门口,蜷着,后背贴着冰凉的铁门,闻着若有若无的尿骚。
怀里死命抱着个塑料袋——濮院的好棉布,“华山论剑”的底子就在里面,还有海宁搞的新油墨样。
对面座位底下钻出个灰头土脸中年人,递过半瓶水:“小兄弟赶得这么急,去义乌看货?刚起步吧?”我猛灌两口,凉水顺下去舒服不少,点点头。
他磕磕烟灰:“难啊!当年我背几十条皮带闯荡,火车上也这么挤。
熬吧,都这么滚过来的。
”火车穿过稻田,农舍冒青烟。
我低头数口袋里皱巴巴的毛票,盘算着:明天跑平湖羽绒服城车费够不够?新卫衣的针织料成本,能不能再往下砍一刀?
夜里拖着灌了铅的腿回学校宿舍,六张床,塞了四个人,还是挤。
两张空床彻底被我占领,堆满整匹布料、打样废料、厚厚的设计草图、贴满灵感贴纸的破本子,还有叠好的成品:墨竹剑影白T、胸口“义”字卫衣、背后“龙”字套头衫……全是我的武侠风试验品。
墙角杵着个二手烫画机,屋里永远一股油墨布头味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室友小康推门探个头:“汪哥,又做‘拼命三郎’去啦?有干货没?”
我累得不想说话,只是胡乱的跟小康聊了一会。
一屁股坐我铺上,甩下包,翻出破记账本。
今天的开销歪歪扭扭:车费37块5(黄牛狠)、盒饭6块(海宁后巷)、样品布280块(那卷膜最贵)。
记账间隙,抬眼瞅墙边的样衣。
月光从老铁窗栅栏缝溜进来,照着一件黑卫衣,胸前白加暗金印的“降龙十八掌”经脉图,光影里像有股暗劲儿在流动。
这玩意儿,就是我这趟风火的见证。
林夕和南希是我最早认识的摊友,林夕利落爽快,南希温柔体贴。
刚创业那会儿夜市摆摊,咱仨还一起忙活过。
可日子呐,像流水。
南希大二时泡上了物理系的才子,俩人图书馆甜甜蜜蜜,摊子上她那点心思早飞了。
林夕也忙着学业和球场撒欢,摆摊成了她偶尔插手的“课外活动”。
当初一起吆喝数货的日子没了影,就剩我一人,守着那江湖摊位。
四季青的档口,成了我的转折点。
保田管接单、生产、仓库、批发。
我专心设计、网上拉客、打理网店。
他和茉莉正式成了男女朋友关系,还有个踏实肯干的红梅,负责档口日常、账目、跟人磨嘴皮子,我们档口又组成了新的四人组。
四季青,是华东最大的服装批发基地,我和保田得顾学业档口两头,茉莉顶起半边天,加上红梅帮手,SUDU在那片闹哄哄里慢慢扎下了根,有点意思了。
可哥们儿,这人聚人散,跟批发市场门口的人流一样,眨眼就来去无踪。
那是个湿冷的雨天,四季青刚被浇透。
我和保田蹲在后门水泥台阶上,台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