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从同村姐姐到ktv前台(3/3)
“你们先走,我在这边还有点事。
”我随口扯了个理由。
大家哄哄嚷嚷走了,街口一下子安静了不少。
没过多久,刘小琴从后门出来,换了件宽松T恤,头发随便扎成丸子头,踩着一双拖鞋。
“你怎么还在这?”她看见我,有点意外。
“等车。
”我指指远处,“镇上的末班车还没过。
”
“末班车过了。
”她说,“刚才我看见它溜过去了。
”
“……”
“你可以在这条破街上坐一宿,顺便写几篇观察作文。
”她翻了个白眼,“走吧,请你吃夜宵,顺路。
”
我们在拐角一家小摊坐下,塑料凳子腿有点摇晃,桌子上粘着不知道多少届客人留下的油。
她点菜的速度很快:“来两串鸡皮,两串鸡胗,一盘花生,两个烤馒头片,再来个冰啤——他喝汽水,小孩不能喝酒。
”
我抗议:“我都初二了。
”
“初二也不行。
”她拆瓶盖,“你喝啤酒,一会儿回去在床上吐,你班主任第一个想起的是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
”
“还算有良心。
”
她给自己倒了一杯,抿了一口,喉结轻轻动了一下。
“你现在住学校吧?”她问。
“嗯。
”
“假期也不回?”
“偶尔周末回一趟。
”
“挺好。
”她戳一颗花生米,“有书读就好。
”
“你以前不这么说。
”我笑,“你以前说‘读书有什么用,打架才有用’。
”
“那也得看跟谁打。
”她扯扯嘴角,“后来发现,跟生活打架,拳头不太够用。
”
她说得轻描淡写,我心里却有点堵:
“你现在咋样?”
“我现在?”她想了想,“我现在挺好的啊。
”
“真的?”
“至少没人再拿我当模范。
”她夹了一块烤馒头片,“你知道‘反面教材’这三个字有多难听不?”
我愣了一下。
她盯着烤架上那片片肉:“我初中没读完出去打工,后来结了一次婚,结错了,对方赌博还动手。
”
“离了。
”她喝一口酒,“本来以为大家会说‘你看,小琴多勇敢’,结果村里人说——”
她语气往下一沉,模仿那种尖利的腔:“‘女孩子念书念少了,就会被骗,早晚得吃亏’。
”
她笑了一下:“你们这些读书人肯定听不惯,我们这些不读书的,听得挺习惯。
”
烤串端上来,油滴在铁盘上“滋滋”响。
我把签子拿在手里,一瞬间有点不知道怎么接话。
有些人明明伤口还没好,就先学会自嘲。
“你以后要是能考出去,就别回来了。
”她突然说。
“……”
“我不是说不让你看家里人。
”她补充,“我是说别再回到这种地方来讨生活。
”
“你看我。
”她抬抬自己杯子,“我现在挺能笑的吧?”
“是挺能笑的。
”
“那就对了。
”她把杯子轻轻放下,“我不想哪天你也学会这一套。
”
夜风从街口吹过来,把纸巾吹得动了动。
我突然想到那只碗里缩小版的古柳村,想到阿华二表哥的事故。
“对了。
”她像突然想起什么,“你知道吗?”
她咬了一口烤馒头片,嘴里还含着东西,讲话有点含糊:“这几年村里谁家倒霉,都会拿你当反面例子——”
她学着村里大婶的语气:“‘看人家林宴多有福,你们就知道命不一样。
’”
她把那句“命不一样”咬得特别重。
那一下,烤串香味突然就不香了。
我握着签子的手有点用力,竹签在手指里微微发出一声细响。
——原来我在村里,不止是“福星”,还是“对照组”。
“你别往心里去。
”她喝了口酒,“他们就是嘴上说说,谁家有好事也不会分你。
”
她这句本来是开玩笑的,我却笑不出来。
我知道,他们嘴上说说,命上也在算。
——
然后呢?
那天晚上回到学校,我翻开小破本,在新的一页写下:
“××年×月×日,县城KTV遇刘小琴,早婚离,做前台。
”
“同日,确认村里很多‘倒霉事’后,都会配一句:‘看人家林宴多有福。
’”
笔尖停在“多有福”这三个字上,我犹豫了很久,最后在旁边又加了一行小字:
“——这福,开始不好意思花了。
”
(本章完)
喜欢那年我把全村气运偷走了请大家收藏:()那年我把全村气运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