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铜驼荆棘(上)(1/3)
晋惠帝元康九年,四月。
暮春的洛阳,本该是草长莺飞的明媚时节,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躁动与不安。
自洛水祓禊之宴过去月余,那日军报带来的隐忧,非但没有随时间消散,反而如同侵入骨髓的湿气,在陈望的心头凝结成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
秘书监廨房内,陈望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典籍卷宗之间。
初夏的阳光透过高窗的窗棂,在弥漫着陈旧竹简和新鲜墨汁气味的空气中,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带,将他清瘦的身影拉得细长。
他手中握着一卷《汉书·地理志》,目光却久久停留在记载并州朔方、五原郡的竹简上。
那些枯燥的地名、户口数字,此刻在他眼中,仿佛化作了烽火连天、胡骑纵横的惨烈图景。
同僚们的低语声,像蚊蚋一样不时钻入他的耳中,搅扰着他本就纷乱的思绪。
“听说了吗?并州那边,匈奴刘渊公然在左国城称汉王了!”一个尖细的嗓音带着夸张的惊诧响起,是负责整理起居注的郎官李贽。
他惯会打听消息,语调总是带着几分故弄玄虚。
“竟敢僭越建制,设立百官,还建了个什么‘元熙’的年号,扬言要‘绍修三祖之业’,延续汉祚!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沐猴而冠!”
廨房另一角,正在慢条斯理沏茶的老书吏孙伯头也不抬,用他那特有的、带着点吴地口音的沉稳语调劝诫道:“李郎,慎言,慎言呐…贾常侍与诸位公卿自有主张。
不过是疥癣之疾,癣疥之患,待朝廷天兵一到,顷刻间便叫它灰飞烟灭。
”只是这劝诫听起来,底气并不如何充足,反倒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孙老所言甚是,只是…”接话的是坐在陈望斜对面的博士赵琰,他放下手中的《庄子》,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些许真实的忧色,“只是苦了并州的百姓…昨日我偶遇一位自并州上党逃难来的故人,言及离石、左国城一带,已是胡骑纵横,村落为墟,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啊…”
“唉,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贽摇头晃脑地接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又变得轻快起来,“不过,赵博士也不必过于忧心。
昨日石卫尉金谷园的新诗会,那才叫精彩!王夷甫的‘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句,真是清雅绝伦,意境高远!还有那位新近自江东来的顾家女公子,一曲《明君怨》,哀婉缠绵,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话题迅速从并州的血火惨状,转向了名士的风流韵事和诗赋技巧的品评。
廨房内原本略显沉闷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众人纷纷加入讨论,比较着近日各家门阀诗会的高下,仿佛千里之外的战乱只是戏台上的故事,与这帝都的太平岁月毫不相干。
陈望握着笔杆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因用力而有些发白。
笔尖饱蘸的墨汁,不知不觉滴落在展开的竹简上,晕开一小团污迹,模糊了几个古老的篆字。
他猛地惊醒,放下笔,拿起一块干净的布帛,小心翼翼地吸附墨渍,心中却是一片冰凉,比那布帛还要冷硬。
刘渊称王!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寇边掳掠,而是公然树旗立国,与洛阳的晋室分庭抗礼了!这是自汉末以来,塞外胡族首次在中原腹地建立如此规模的政权。
可在这帝国的中枢,这石破天惊的消息,竟只沦为廨房内一丝可有可无的谈资,迅速被风花雪月所覆盖、消解。
这种集体性的麻木,比胡骑的刀箭更令人感到恐惧。
他再也无法安心读书,胸口像是堵着一团湿透的棉絮,闷得他喘不过气。
他索性起身,将竹简稍作整理,对孙伯低声道:“孙老,我欲去兰台查阅几卷前朝关于西域都护府的旧档,此处暂且劳您看顾。
”
孙伯抬起浑浊的老眼,看了他一下,似乎洞察了他心中的烦闷,缓缓点了点头:“去吧,年轻人,多走走也好。
只是…莫要走得太远。
”后一句话,似乎意有所指,带着长辈般的关切与隐忧。
陈望拱手一礼,逃也似的走出了这间令人窒息的廨房。
秘书监在宫城西南隅,毗邻皇家库府和存放兵甲器械的武库。
他没有真的去兰台,而是信步由缰,沿着高大的宫墙下的阴影,漫无目的地走着。
青石板铺就的宫巷幽深寂静,只有他自己的脚步声在墙壁间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阳光被高墙切割成狭窄的光带,照在墙角滋生的青苔上。
不知不觉,他穿过几条宫巷,来到了南宫门外的一处宽阔广场。
这里视野豁然开朗,远处是巍峨的宫阙飞檐,近处广场以巨大的青石板铺就,平日是百官朝会前聚集等候之所,显得空旷而庄严。
而广场的尽头,高大的阙楼之下,赫然矗立着一对巨大的铜骆驼。
这便是闻名天下的“铜驼”。
它们历经汉魏风云,不知在此屹立了多少岁月,昂首向天,姿态雄健,在初夏愈发炽烈的阳光下,闪烁着幽暗而沉重的金属光泽。
这对铜驼,曾是强汉赫赫武功、远抚西域、万国来朝的象征,承载着一个伟大时代的辉煌记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如今,铜驼依旧,眼前的景象却已殊异,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荒凉。
只见铜驼巨大的基座周围,甚至那粗壮的蹄踝之间、庞大的腹胯之下,不知何时已生出了一丛丛、一簇簇野生的荆棘和蒿草。
这些植物无人清理,在春风夏雨滋润下,有的已然长得半人高,枝叶恣意伸展,甚至有些枯黄的藤蔓缠绕上了铜驼的脖颈。
更有几只乌鸦,聒噪着落在铜驼头顶冰冷的金属上,留下斑斑点白的污迹。
“黍离之悲…”陈望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诗经》中的这个古老词汇。
昔日庄严肃穆的宫前广场,象征帝国荣光的铜驼,如今竟被荒草荆棘包围,鸟雀粪污点缀,一种物是人非、江山残破的悲凉感,扑面而来,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这不仅仅是疏于打理,更像是一种隐喻,一种征兆——帝国的精力已经衰竭,连门面的光鲜都无力维持了。
他正凝望间,忽闻一阵清脆的鸾铃声和车轮碾过石板的辘辘声,自宫门方向传来。
只见一队装饰极为华丽的车驾,在众多身着鲜亮服饰的侍卫、宦官和美貌婢仆的簇拥下,缓缓驶过广场。
车队中央那辆主车尤为醒目,车盖以翠羽装饰,车帘竟是用无数颗大小均匀的南海珍珠串成,在日光下流光溢彩,耀人眼目。
车驾尚未行近,一股浓郁奇特的异香便随风飘来,非兰非麝,闻之令人心旌摇曳。
“是贾常侍府上的车驾…看这规制,怕是常侍夫人出行…”身旁有路过的低级官吏低声惊呼,语气中带着敬畏与羡慕。
陈望与其余几个恰好经过的官员、兵士纷纷避让到道旁,躬身垂首。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珍珠帘后似乎有一道淡漠、甚至带着些许慵懒的目光,在他身上短暂停留了一瞬,随即又扫过他身后那堆布满荆棘的铜驼,目光中没有任何波澜,就像看到路边的石头草木一样,毫不在意地移开了。
车驾迤逦远去,留下满街久久不散的香风和车轮扬起的细微尘埃。
“铜驼荆棘,贾午香车…”陈望的耳边,仿佛又炸响起了洛水边那个夜晚,周横那沙哑而愤世嫉俗的声音,“…华屋着火,犹自歌舞!”眼前的景象,与月前洛水边的烟花盛宴何其相似!这帝都,这皇城,从上到下,似乎都患了一种深入膏肓的癔症,对迫在眉睫的危机视而不见,对象征衰败的征兆无动于衷,依旧沉醉在极度奢华、极度精致的自我麻醉之中。
一种混合着绝望、愤怒与不甘的强烈冲动,促使他想要做点什么。
哪怕声音再微弱,哪怕如同螳臂当车,他也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猛地转身,不再散步,而是快步沿着原路返回秘书监。
回到廨房,他无视了同僚们投来的略带诧异的目光,径直走到自己的书案前,铺开一张质地尚可的蔡侯纸(时虽多用竹简奏事,但纸张因其轻便,已渐流行于非正式文书往来),取过笔墨,略一凝神,便奋笔疾书。
他未敢在信中直言并州局势的危急或指责朝政,而是以整理地理志所见为引,委婉提及前朝强盛时对西域的经营、对胡族的有效控驭,对比当下边防之重要。
接着,笔锋一转,写到今日在宫前所见铜驼荆棘之象,言及此乃“国之名器”,“观瞻所系”,若任其荒芜,恐伤天下士民之心,损朝廷威严。
他恳请上官能留意于此,即使军国大事繁忙,亦当维护此类象征之物,以振奋发之气。
他写得很快,字迹略显潦草,却力透纸背。
写完后,他仔细读了一遍,封好,又觉得意犹未尽,心中块垒仍未消解。
他找到正在闭目养神的孙伯,将信递过去,低声道:“孙老,您人面熟,能否设法,将此信…递到御史中丞傅祗傅公门下?不必言明是我所写。
”
傅祗是朝中少数以刚正敢言着称的老臣,陈望对他抱有一线希望。
孙伯睁开眼,接过那封并无署名的信,在手中掂了掂,混浊的眼睛深深看了陈望一眼,叹了口气,终究没说什么,只缓缓点了点头,将信小心纳入袖中:“老夫…试试看吧。
”
信送出后,陈望心中稍安,仿佛完成了一件压抑已久的使命,胸口的闷气似乎也消散了一些。
他重新坐回书案前,拿起那卷《汉书·地理志》,试图强迫自己沉入故纸堆中。
然而,接下来的几日,他的信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那位以刚直闻名的傅御史,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