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潜流(3/3)
方指出的隐患又实实在在,而且给出的条件……确实难以拒绝。
尤其是在孙策政权下,陆家地位微妙之时。
就在这时,少年陆议却开口了,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穿透力:“是先生高义,为我陆家考量,晚辈感激。
然,通济行纵横数州,所求恐怕不止于商货之利吧?糜先生与刘玄德使君关系匪浅,刘使君又与孙讨虏互为盟援。
先生今日之言,是代表糜先生,刘使君,亦或是……其他?”
问题直指核心,犀利无比。
是仪心中再次为这少年的早慧和敏锐喝彩。
他面上不动声色,反而露出赞赏的笑容:“公子果然心思缜密,将来必是国之栋梁。
既如此,仪便坦诚相告。
通济行确是糜氏产业,旨在天下行商,互通有无。
所求者,不过是财货流通之利。
然糜先生与刘使君皆乃仁人君子,刘使君更是汉室宗亲,仁德布于四海。
广交朋友,多结善缘,既是商道,亦是仁道。
与陆家这般清流交往,于糜先生、刘使君而言,是幸事;于陆家而言,与北方英雄、汉室宗亲结一份善缘,无论时局如何变幻,总是一份香火情谊,有百利而无一害。
仪此行,仅代表通济行,代表糜先生的一份善意。
”
他将刘备抬出来,极大地增加了可信度和正当性。
刘备乃汉室宗亲,仁德之名广播,与陆家交往不至于被立刻视为背叛。
陆绩与陆议交换了一个眼神,沉默片刻。
最终,陆绩缓缓颔首,做出了决定:“子羽先生快人快语,诚意拳拳。
陆家并非不识好歹之辈。
此事……且容我族内稍作商议。
不过,与通济行先行一些货物交易,信息互通,自是无妨。
”
是仪知道,这已是成功的开端。
堡垒已经从内部打开了缝隙。
他微笑举杯:“如此甚好。
愿通济行与陆家,自此互通有无,携手共进。
”
此后数月,在是仪高超手腕的运作下,通济行与陆家的商业往来日益密切且深入。
通过陆家盘根错节的关系和影响力,通济行的分支、货栈、商队,如同悄然生长的藤蔓,以吴郡为中心,向着周边的吴兴、会稽乃至更远的地方延伸。
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通过通济行运往北方,北方的毛皮、药材、马匹则流入江东,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合乎商业逻辑。
然而,在这正常的商业流通之下,一股暗流开始涌动。
通过陆家的渠道,一些不那么机密却至关重要的信息开始悄然汇集到是仪手中:地方官吏的任免调动、各郡赋税政策的细微调整、粮草军械的囤积与流向、民间对孙策新政的舆情、甚至是一些军中非核心的将领轶事和部队驻防情况……这些信息经过是仪的精心筛选、交叉比对和分析,化为一封封加密的文书,通过靖世司发展建立的秘密信道——或是利用商队夹带,或是通过江上看似普通的渔船,甚至是通过陆家内部某些已被悄然争取的下人——源源不断地送往徐州的糜兰手中。
喜欢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请大家收藏:()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