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记忆的支点(3/3)
西”。
人,不能只靠王钺这样的小太监,得找些真正能做事、信得过的人;钱,得有自己的财源,不能全靠户部拨款;东西,得有自己的“技术”,比如改良的农具、更好的兵器,这些是他的“底气”。
第三步,也是最核心的——用功绩说话。
空口说白话没用,得做实事。
解决一个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比说一百句“我能行”都管用。
比如,修一条别人修不好的河堤,比如,造一种别人造不出来的工具,比如……
他的目光突然顿住,脑子里像有一道闪电劈过。
记忆里,突然跳出一幅画面——
去年梅雨时节,他跟着内侍去城外的报恩寺祈福。
车驾刚出聚宝门,就被积水堵了。
他掀开车帘看,只见低洼处的房子被淹了半截,屋顶上站着不少人,手里举着锅碗瓢盆,朝着路过的官车喊“救命”。
有个老妇人,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老妇人跪在水里,不停地磕头,求官差救救孩子。
那时候的“朱允炆”,只是让内侍拿些银子给老妇人,然后就催着车驾绕路走了。
可现在,朱允炆想起那孩子的哭声,想起老妇人跪在水里的样子,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
应天府,也就是南京,地势本来就低,每年梅雨一到,雨水排不出去,城里就成了泽国。
不仅百姓受苦,连皇宫都受影响——去年雨水大的时候,文华殿的墙角都渗了水,书库里的书差点被泡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如果他能解决应天的内涝问题呢?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像野草般疯长。
解决内涝,是民生问题——能救百姓,得民心;是工程问题——正好能用上他的专业知识;还是个“安全”的问题——不像造兵器那样容易引起猜忌,也不像改革吏治那样容易得罪人。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皇祖父肯定会关心——皇宫漏水、百姓受灾,这些都牵动着皇帝的心。
他猛地抬头,看向墙角的王钺:“王钺。
”
“奴婢在。
”王钺立刻上前,依旧躬着身。
“近来天气如何?可有下雨?”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随意,像是随口一问。
王钺愣了愣,想了想才回道:“回殿下,近来都是晴天,连风都少。
不过按往年的时节,再过一两个月,就该入梅了。
一入梅,雨水就多了,去年这个时候,聚宝门外都能划船了。
”
朱允炆心里一沉,又一定。
一两个月,时间刚好。
他有足够的时间,先把方案想清楚,再等一个“契机”——一场暴雨,一场能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内涝难治”的暴雨。
他重新拿起笔,在宣纸的空白处画了起来。
不是工整的画,是只有他能看懂的符号和线条——一条弯曲的线代表河道,旁边标着数字,是水流速度的计算;几个交错的方块代表排水口,旁边画着小齿轮,是闸门的设计;还有一个三角形,旁边写着“水平仪”,是用来测坡度的……
这些符号,在这个时代,没人能懂。
可在他眼里,这些符号就是一张“药方”——治应天内涝的药方。
他不能直接把这张“药方”拿出来。
太突兀了。
一个素来“仁弱”的皇太孙,突然拿出这么复杂的“排水图”,谁会信?只会被当成“妖言惑众”。
他得等,等那场暴雨来,等官员们束手无策,等皇祖父头疼不已的时候,再“顺理成章”地拿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昨夜梦到大禹治水,得了些启发”,比如“翻古籍时看到一段治水的记载,琢磨出了些门道”。
只有这样,才能既解决问题,又不暴露自己的“秘密”。
笔尖停了,宣纸上的草图已经画满了。
他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心里突然踏实了——这不仅仅是一张排水图,这是他在这个时代的第一个“支点”。
有了这个支点,他就能撬动第一步,然后是第二步、第三步……
他拿起那张写满分析、画满草图的宣纸,起身走到窗边的烛台旁。
烛火跳动着,映得他的脸一半亮、一半暗。
“殿下,这是……”王钺站在远处,见他要烧纸,忍不住小声问了一句。
“没什么。
”朱允炆头也没回,声音平静,“些没用的草稿,烧了干净。
”
他把宣纸的一角凑到烛火上。
火苗“腾”地一下窜起来,舔舐着宣纸的边缘,黑色的灰烬打着旋儿落下,像把他的秘密、他的筹划,都埋进了尘埃里。
纸烧得很快,转眼间就成了一堆灰烬,他用手指轻轻一捻,灰烬便碎了,随风飘出窗外,消失在暮色里。
朱允炆推开窗。
晚风吹进来,带着初夏的暖意,拂过他的脸颊。
他站在窗前,往下望去——偌大的紫禁城铺展在他脚下,红墙蜿蜒,琉璃瓦在夕阳下泛着金红色的光,像一头沉睡着的巨兽,鳞甲璀璨,却也藏着暗伤。
远处的角楼立在暮色里,飞檐翘角,像要刺破天际。
宫墙外,隐约能听到百姓归家的脚步声,还有卖小吃的吆喝声——那是属于应天的烟火气,是他想要守护的东西,也是他想要掌控的东西。
他不再是那个困在现代写字楼里、对着图纸熬夜的工程师朱墨,也不再是那个懦弱温和、等待命运审判的皇太孙朱允炆。
他是朱允炆,一个带着六百年记忆和知识,闯入这个时代的“异数”。
他的手指扣在窗棂上,冰凉的木头触感让他更加清醒。
刚才纸上的分析、草图,还在他脑子里清晰地转着——优势要抓牢,劣势要补上,机会要抓住,威胁要防住。
第一步,从解决应天的内涝开始;第二步,赢得皇祖父的信任;第三步,建立自己的势力;第四步,……一步步走下去,直到把那把悬在头顶的“朱棣之刀”,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像一道即将破土的裂痕。
“大明……”他轻声念着这两个字,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冷静——不是冷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审视;还有一种磅礴的野心——不是贪婪,是想要亲手改写命运、重塑时代的决心。
风又吹来了,带着远处护城河的水汽。
他想起去年梅雨时,护城河里的水漫过堤岸,淹了岸边的柳树。
现在想来,那不是“天灾”,是“人祸”——是排水系统太落后,是官员们不作为,是这个时代的“技术”跟不上需求。
他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眼神里闪着光,像是在对这沉睡的紫禁城,也像是在对这个时代,轻声宣告:
“你的排水系统,该升级了。
”
暮色渐浓,宫灯一盏盏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在他脸上,把他的眼神衬得愈发坚定。
属于朱允炆的棋局,从这一刻起,正式落子。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大明基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