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靖难!(3/3)
看着奸佞祸国,看着太祖打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今日,本王起兵,非为谋逆,乃是‘清君侧,靖国难’!”
“清君侧,靖国难!”
将领们的吼声差点掀了王府的屋顶。
张玉猛地抽出佩剑,剑刃映着烛光,亮得刺眼:“末将愿随王爷,诛齐黄,安社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能跟着单膝跪地,甲胄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身后的士兵们齐刷刷地跪下,黑压压一片,甲胄碰撞的声音连成一片,像要把北平的地皮都震裂。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就在这一天,伴着燕王府的怒吼,正式拉开了序幕。
寒风卷着沙尘,掠过北平的城墙,仿佛已能听到远方战场的号角,在天地间回荡。
北平起兵的消息,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进南京皇宫。
奏折刚递到殿上,朝堂就瞬间炸了锅——文官们脸色发白,交头接耳的声音像一群受惊的麻雀,有的说“燕军骁勇,怕是难敌”,有的说“该先议和,稳住燕王”;武将们皱着眉,有人忍不住低叹:“当年跟着太祖打天下的宿将,多在北平任职,燕军的战力远胜京营,这仗不好打啊。
”
唯有龙椅上的朱允炆,显得异常平静。
他手里捏着一份密报,是天眼队刚传回来的——上面不仅画着燕军的集结地点,还用红笔标注了进军方向,连朱棣派去侦查沧州的小队人数、装备都写得清清楚楚。
他扫了一眼密报,嘴角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冷峭,抬眼时,清冷的声音已响彻大殿:“慌什么?”
嘈杂声瞬间消了,连掉根针都能听见。
朱允炆站起身,龙袍的下摆扫过御座的台阶,目光像带着锋芒,扫过殿内的文武百官:“朱棣悖逆君恩,兴兵作乱,此乃人神共愤之举!他以为凭着北平这点兵马,凭着几把刀、几匹马,就能撼动大明的根基?简直是痴人说梦!”
“朕承太祖遗志,继大明正统,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岂会惧一隅跳梁之丑?”他顿了顿,声音里添了几分威严,“传朕旨意!”
殿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
“擢长兴侯耿炳文为征燕大将军,统率京营精锐及各地抽调兵马,即日北上,平定叛乱!”话音刚落,武将班列里的英国公张辅皱了眉,刚想开口,就听朱允炆又道:“另,命曹国公李景隆为平燕副将军,率本部兵马协同作战,总督粮草后勤。
”
这下连耿炳文自己都愣了。
他年过六旬,这辈子最擅长的是守城——当年守长兴城,十万吴军攻了十年都没攻下来,可主动进攻,他心里没底。
他忍不住抬头看向朱允炆,眼里满是疑惑。
更别说李景隆了——当年他率军出征北元,连小小的部落都没打过,损兵折将,让他掌后勤,能靠谱吗?
徐辉祖忍不住出列,躬身道:“陛下,耿将军善守不善攻,李景隆素无战功,恐难当此任啊!”
朱允炆却笑了,目光落在武臣班列中一位年轻将领身上——那是皇太孙卫队的指挥使,原先是个小旗,因训练新式火器有功被提拔。
他朗声道:“朕还有一道旨意:命皇太孙卫队指挥使率卫队主力,及神机坊所属炮营,携新式火器随大军出征,归耿将军节制,但有临机专断之权!”
“新式火器”四个字一出口,朝堂上的疑虑瞬间散了大半。
谁没见过神机坊的演习?那些火炮一响,能把几十步外的石墙炸得粉碎,碎石子飞得老远;还有连发火铳,一次能射十发子弹,比弓箭快了三倍不止,连骑兵冲过来都能打成筛子。
有这等利器在手,燕军的铁骑再凶,又能挡得住吗?
朱允炆走下御阶,来到大殿门口。
北风从门外吹进来,掀动他的龙袍,他望着北方的天空,声音朗朗,传遍了整个朝堂:“朱棣以为,这天下还是刀枪剑戟的天下,以为他的骑兵能踏平一切。
今日朕便告诉他——时代,变了!”
他的指尖指向北方,眼神里满是自信:“此战,不仅要平定叛乱,更要让天下人看清顺逆之势,看清科技之威!朕要在真定城下,为燕逆……送葬!”
殿内文武百官齐齐躬身,山呼“陛下万岁”,声音震得殿外的落叶都簌簌落。
阳光从殿门照进来,落在朱允炆的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金光。
历史的洪流依旧奔涌向“靖难”的关口,但这一次,执竿者不再是历史的惯性,而是手握科技与情报重器的穿越者。
华北平原上即将上演的,不是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一场早已注定结果的降维打击——属于冷兵器的时代,该落幕了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大明基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