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贵州求学记(2/3)
再三十里,就到桃源县了,这是我们第一天的食宿站。
桃源县,以陶潜所着《桃花源记》而称于世。
我们到达桃源这天,天不作美,不仅响起隆隆的雷声,而且还下起纷纷扬扬的大雪,地上积雪颇厚。
这种不正常的气候,连本地老乡都说奇怪。
因为天下雪,船不能行走,于是决定暂停下来,等天霁了再走。
这样,倒给了我们一个好机会,去桃源洞去玩。
桃源洞位于县城上游二十里。
去桃源洞那天,天忽然晴朗,这时沅江两岸桃花怒放,满山满谷的桃花,把整条沅江都映红了,煞是好看。
我们上岸后,过一道桥,就进了洞口。
洞口有刘梦德“桃源佳致”四字,笔力道劲,旁有历代骚人墨客题咏。
附近壶头山,地势险峻,传说是马援征五溪蛮时,被困死在此地。
其实,桃源洞是一个喀斯特石灰石岩洞,是很普通的,不过因陶渊明这篇文章而大大有名。
那天我们收获很大,不仅游了桃源古洞,而且还在河边拾到很多本地特产桃源石,五色纷陈,供我们在船上互相观赏,赞叹不已。
从桃源到辰溪,总计路程约465华里。
这是沅江一段险恶的航程。
船行走十多天。
其中经过肖家溪、兴隆街、麻伊洑、洞庭溪、鹿角鱼市、白洚市、围市、沅陵县、金沙滩、芦溪县、六耳洞、杀人澳到达辰溪。
其间险滩约二十一个,其中有瓮子洞、鼻子洞、碣滩、朗滩、会市、横石、碟子滩、三洲滩、铜天它滩等极凶险滩十多处。
每逢险滩,为减轻船的载重,我们小的上岸走路,年纪大的有的还给船快背纤。
我们成天坐在船里很闷,谁都想上岸走走,可以散散心,看看景致。
尤其经过伏波庙时,我们上岸到庙中浏览观看;庙在沅江中游,界于鼻子滩与清浪滩之间,庙内供有马援塑像,旁挂有历代匾额。
山青水秀,风景十分幽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桃源到辰溪,不但船只难行,而且这一带土匪猖獗。
尤其过沅陵以后,用一句俗话说,不丢下买路钱难得过去的。
幸好转长周邦道事先拜会了湘西行署专员陈渠珍。
陈,凤凰人,原是湘西的大土匪头子。
周校长向陈渠珍不卑不亢地陈述了带一批学生到贵州铜仁办中学的事,取得了陈渠珍的同意,船只才可以在这一带放行。
有时,我们在船上,也偶尔听到两岸土匪的枪声。
一天,说是前面船只遭土匪“光临”了,船上的领队,出示了陈渠珍的批示,这样才放行无阻。
到了辰溪,这一段航程算是结束了,于是又开始长途步行。
从辰溪到铜仁400余华里。
学校规定:大同学和身体好的走路,年纪小的和体弱的坐汽车。
我年纪小,是坐汽车。
从辰溪到晃县,汽车走了二三天;从晃县到铜仁是步行,计90里,第一天宿茶店,第二天到达铜仁。
总计我们从浙江嘉兴到达目的地贵州铜仁,路程约5000华里,水陆兼程,时走时停,竟流亡了3个半月之多。
铜仁生活点滴
1938年3月,我到了铜仁,进入国立三中初中部读书。
校长是周邦道。
三中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
其中兼有来自东南亚的华侨。
学校规模,有高中部、女子部、师范部、实验部、初中部、农职科、以及附属小学、幼稚园等6部42班,男女生凡1600多和教职员150余人。
我们到铜仁后,略事憩息,学校于4月20日开学。
这时我所读的初中一年级丙班,在车公馆上课,吃住都在那里。
到了第二学年,我班迁文坛上课,住宿仍在车公馆,每天排队往返,秩序井然。
1939年,学校各部有所调整,另成立女子部,高初中共设六班,女生由车公馆迁到文坛,生活学习均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