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饭后围炉茶正香,亲情浓郁话家常(2/3)
还真是挺感激的。
他家后来经济困难,作为杨皓的舅舅,可没少搭把手。
可这位嫂子从来都没说过什么,啥闲篇儿都没撂过。
想到这里,杨皓立刻问道:“你们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舅妈回答说:“初步计划是五一,不过还得跟亲家好好商量一下具体哪一天。
”
听到这里,杨皓建议:“您这五一搞太仓促了吧,准备都来不及,还不如往后顺顺,比如挪到下半年国庆。
”
老妈瞪了他一眼说:“你知道个六啊,毛还没长齐呢。
”
但杨皓还是坚持说:“我怎么不知道?您不看黄历吗?明年是癸未年,国庆正好是辛酉月,10月1号还正好是丁未日,这些都是好日子。
我看《周易》《易经》上都是这么说的,虽说科学上不一定靠谱吧,但这老祖宗的东西还挺灵的。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反正在老家修房盖屋、迎新嫁女都搬搬老黄历。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哥听了直纳闷:“你小子哪儿学的这些玩意儿?”
杨皓得意地回答:“我也是翻书翻出来的,岁数大的人对这些特别买账,越老越迷信。
我这都是从《易经》上学来的,推演得还挺靠谱的。
”
舅妈好奇问:“这些古董书你都研究呐?”
杨皓一本正经地点了点脑袋:“没错儿。
”
他哥听后乐了:“行行行,不急,咱们先看看日子再说吧。
”
在这个年代,人们还是比较朴实的,谈恋爱基本上都是往结婚上想的,不像后来那些年轻人,对待婚姻就跟闹着玩儿似的。
杨皓刚一搭茬儿,他妈立马儿就把话头儿给转到他身上了。
用那半开玩笑半挤兑的口吻儿说:“得了吧你,别扯你哥了,你自个儿的事儿还乱着呢。
”
她拿眼儿斜愣着他,眼神儿里透着逗闷子的光。
杨皓心里那个别扭啊,他不由得低下头,不敢跟妈妈的目光正面儿碰瓷儿。
他心里明镜儿似的,这次考试闹的那点儿糟心事儿,老妈早就如指掌了。
他原本以为能蒙混过关,哪怕暂时瞒住一段时间,好歹撑过一阵子,没想到老师一五一十地全抖落给老妈了。
他还想装傻充愣:“我有什么事?,咱不是聊哥的喜事儿吗?”
杨皓还试图把话题往婚事上带,想拿轻松的口吻遮掩自个儿那点小慌张。
可老妈那眼神儿利得像激光扫描,盯得他心里发毛,想躲都躲不开。
得嘞,没辙了,这下玩儿完,这话题已经奔他自个儿去了,身为一个穿越的主儿,他是真不想再像上辈子那么拼死拼活的。
在上辈子,家里再怎么拮据,甭管家里多难,在他学习这块儿从来就没打过折扣,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他是一个都没落下,什么奥数啊,英语啊,物理啊,化学啊,作文啊,音乐啊,美术啊,武术啊,只要是社会上有的,基本上都给报上了,一个都没拉下,忒苦逼了。
这里边儿啊,姑姑家可是起了最大的作用,那可真是添砖加瓦,出了不少力气。
这一回,他可得好好合计合计,不能重蹈覆辙,起码得让自己活得舒心点儿。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姑姑家的情况,姑姑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姑姑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现在在中央电视台一个小编辑。
姑父是北航计算机系研究生,现在在计算所工作,就是联想起家的计算机研究所。
姑姑那边的长辈,也一个赛一个的学问精深。
婆婆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公公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讲起古来那是一套一套的,跟开书摊儿似的,家里藏书堆成山。
这一大家子,高级知识分子,都是京城里的文化人儿。
出门左转,能遇见书法名家;出门右转,能碰上国学大拿。
或许是由于表哥忒聪明了,这学习成绩压根儿就没让他们家操过心,以至于让他们感觉没啥成就感。
他们一家人的好为人师的精神全都倾注在杨皓身上了,是的,我这里用的是倾注这个词,真的是全力以赴、呕心沥血。
即便如此,前世杨皓的成绩也只是一般般,但好在最后还是勉勉强强考上了一本大学。
杨皓自己心里也犯嘀咕,想着要不尝试着劝劝他妈。
人这一辈子,能做到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