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
他逐字逐句审视,遇关键之处,还会提笔圈圈点点,批注见解。
处理事务时,他思维敏捷,判断精准。
遇棘手难题,旁人尚在抓耳挠腮、一筹莫展之际,胡惟庸已能迅速理清头绪,提出切实可行之解决办法。
他与下属沟通时,言辞简洁明了,令众人皆心悦诚服,全力配合。
这般卖力且出众的能力,着实为李善长分担了诸多压力。
李善长看着胡惟庸忙碌的身影,心中不禁暗暗点头,原本紧皱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处理政务时,也多了几分从容。
胡惟庸,自投身朱元璋麾下,便如蛟龙得水,尽显其才。
凡遇事务,他总能权衡利弊,处置得恰到好处。
每一个决断,每一项安排,皆井井有条。
朝堂上下,诸多棘手之事,经他之手,皆能迎刃而解。
这般出众表现,自然引得朱元璋频频侧目,对他愈发看重。
可谁能料到,小明王事件瞬间打破了这一切。
那之后,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态度,急转直下。
胡惟庸但见自己的差事日益减少,朝堂上的发言机会也被一削再削。
往日里,他在众人簇拥之下,谈笑风生,如今却只能形单影只,无人问津。
胡惟庸时常独坐书房,望着窗外,眼神中满是不甘与落寞。
曾经的意气风发已然不再,如今的他,恰似困于牢笼之猛虎,空有一身本领,却无从施展,实在颇为不得志。
胡惟庸虽遭此变故,却并未如那等庸碌之辈般自暴自弃。
他每日依旧早起,穿戴整齐。
他坚信,小明王一事便是朱元璋的意思。
他自觉自己的判断绝无差错,这不过是朱元璋的权谋手段罢了。
于是,他耐着性子,蛰伏等待。
每日关注着朝堂动向,静静等候时机,只待时机一到,便迅猛出击,重获朱元璋的青睐与重用。
李善长公然让胡惟庸担任助手。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