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多方制衡(2/3)
思。
他们心里清楚,张浩所说句句属实,日军的野心昭然若揭。
西方势力更是居心叵测,与根据地合作或许才是摆脱当前困境的唯一出路。
经过一番权衡利弊,部分地方势力决定与根据地达成秘密合作协议,答应在日军发动进攻时,从侧翼出兵牵制日军兵力。
在积极应对地方势力的同时,张浩也在绞尽脑汁寻求突破经济封锁的办法。
他召集根据地内的能工巧匠,鼓励大家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尝试自行研发和生产一些原本依赖外界供应的物资。
比如说,他们依托山区储量丰富的矿石资源,建起了小型冶炼厂,试着制造一些简单的武器配件和工具。
虽说这些自制产品在质量和产量上暂时比不上外界供应的,但好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资短缺的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张浩大力鼓励百姓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手工业。
一些村庄开始大规模种植草药,不仅满足了根据地内部的医疗需求。
多余的部分还能通过秘密渠道运往周边地区,换取急需的物资。
还有些村民擅长编织竹器、制作皮具等手艺,张浩组织他们成立合作社。
将这些手工艺品集中起来销售,既增加了百姓的收入,也为根据地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然而,日军很快就察觉到了张浩的一系列动作。
他们一方面加大了对那些与根据地有合作意向地方势力的威胁恐吓力度。
另一方面派遣小股部队频繁骚扰根据地周边的交通要道,妄图破坏根据地的物资运输与贸易往来。
在一次物资运输途中,一支由根据地百姓组成的运输队不幸遭到了日军的伏击。
日军的突然袭击让运输队瞬间陷入混乱,百姓们刚开始有些惊慌失措,但很快在带队士兵的组织下,他们纷纷拿起简陋的武器,奋起抵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运输队的百姓们尽管武器落后,但他们怀着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就在运输队陷入生死困境之时,附近一支根据地的巡逻小队听到激烈的枪声后,迅速赶来支援。
他们犹如神兵天降,从侧翼对日军发起猛烈攻击,日军腹背受敌,顿时阵脚大乱。
经过一番激烈拼杀,日军被成功击退,运输队得以化险为夷。
但此次袭击也让张浩深刻意识到,必须加强对物资运输线的保护。
他当机立断,抽调了一批精锐士兵,专门组建了护卫队,负责护送重要物资的运输。
同时,在根据地周边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多个隐蔽的哨所,加强对日军动向的实时监视。
一旦发现日军的踪迹,哨所便会迅速发出信号,护卫队和附近的部队就能及时赶到,确保运输安全无虞。
在军事防御方面,张浩依据日军得到西方先进武器后战术的变化,对根据地的防御体系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整。
他心里明白,日军极有可能凭借先进的火炮和装甲力量,对根据地的防线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