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气(1/3)
古歌中唱道:“正月立春与雨水,二月惊蛰及春分。
三月清明连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临。
五月芒种和夏至,六月小暑大暑跟。
七月立秋兼处暑,八月白露秋分紧。
九月寒露并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寻。
冬月大雪冬至到,腊月小寒大寒尽。
”
万育吾说:“节气分为‘节’与‘中气’,春天有‘春分’、秋天有‘秋分’,却不称‘春至’‘秋至’;夏天有‘夏至’、冬天有‘冬至’,却不称‘夏分’‘冬分’。
从雨水、惊蛰以下,各有名称,必然有其命名的依据。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的起始节气。
当丑月结束、寅月开始时,称为‘节’(节气)。
每月的中点,称为‘中’(中气)。
‘二分’(春分、秋分),是指阴阳之气各占一半的时刻。
‘二至’(夏至、冬至)的‘至’有两层含义:从子月到巳月为六阳时,从午月到亥月为六阴时,‘至’表示介于巳午(夏至)或亥子(冬至)之间的极致状态。
冬至时亥月阴气达到极点,所以称为‘子’(子有‘止’义,阳气在此开始萌生,故也称‘至’)。
夏至时巳月阳气达到极点,所以称为‘午’(午有‘仵’义,阴气在此开始萌生,故也称‘至’)。
从秋分开始河水渐干,立冬后水开始结冰,冬至时泉水涌动,大寒时水泽深处结坚冰。
‘雨水’节气的由来:此前是露、霜、雪,都是水气凝结而成,到了寒气最盛的冬季结束,春季暑气顺行,雨水成为暑气的开端。
何况‘天一生水’(出自《河图》,水为万物生成之始),人和万物的诞生都始于水,春季属木,木又生于水,所以立春之后接着是雨水,合乎自然规律。
正月对应《泰卦》(上坤下乾),天气下降,应当是‘雨水’。
二月对应《大壮卦》(上震下乾),雷在天上,应当是‘惊蛰’。
先有雨水后有惊蛰,也合乎时序。
‘惊蛰’意味着万物在震卦(象征雷)的作用下萌发。
‘清明’意味着万物在巽卦(象征风)的作用下齐整洁净,‘清明’即‘洁齐’之意。
‘谷雨’在三月中气,自雨水之后,土壤开始松动,此时降雨能滋养五谷种子。
‘小满’在四月中气,先儒说:小雪之后,阳气每日生长一分,积累三十日形成冬至的白昼。
小满之后,阴气生长也是如此。
四月是乾卦终结之时,称为‘满’,如同《易经·姤卦》初六爻辞‘羸豕孚蹢躅’(瘦弱的猪躁动徘徊,象征阴气初萌却力量微小)、《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脚踏薄霜便知坚冰将至,象征阴气渐盛),‘羸豕’‘履霜’比喻‘小’,‘蹢躅’‘坚冰’比喻‘满’。
《易经》在事物‘已生’之后警示隐患,历法在‘一阴方萌’之初预见未来,体现了深远的忧虑和预防意识。
小雪之后是大雪,但只有‘小满’而无‘大满’,其中的深意(凡事忌满)可想而知。
至于三月中气‘谷雨’、五月中气‘芒种’,这两个节气专门针对谷物而言:谷物生长始于春季,得木气滋养,枯萎于秋季,因金克木。
麦子成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