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两次真实体验说说金戈的效果> 第112章 东溟奇岛

第112章 东溟奇岛(2/3)

流求...朕的东海版图又添新州!" "陛下,夷洲物产丰饶,尤以珍珠、硫磺为最。

    流求更宜耕种,可迁民实边。

    "张亮补充道,"臣已按制设立官府,留兵驻守。

    " 李承乾满意地点头:"爱卿处置得当。

    "他忽然想起什么,"你方才说,流求以南还有大岛?" "据通事所言,确有大岛,但土着凶悍..." "待水师壮大,再行探索不迟。

    "李承乾沉吟道,"眼下当务之急是巩固已发现诸岛。

    传旨,即日起向蓬莱、流求移民两千户,每户赐田百亩,免赋三年!" 朝会上,这一决定引发激烈争论。

    户部尚书崔敦礼痛心疾首:"陛下,移民海外耗费巨大,恐伤国本啊!" "崔卿只见眼前支出,未见长远收益。

    "李承乾命人展示张亮带回的贡品,"仅这批珍珠就价值万金,更别说硫磺乃军需之物。

    假以时日,海上商路之利,岂止十倍于此?" 魏征出列道:"老臣担忧者,非财用而是人心。

    华夏子民安土重迁,强令出海,恐生民怨。

    " "魏公多虑了。

    "李承乾胸有成竹,"朕已得报,登、莱二州沿海渔户闻讯,踊跃报名者已超万人!" 原来皇帝早有准备,暗中命人在沿海张贴告示,宣扬海外"土地肥沃,鱼米满仓"。

    对贫苦渔民而言,这无疑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七月里,第一批移民船队从登州启航。

    除了农户,还有工匠、医师、儒生,甚至包括几位奉旨建庙的道士。

    李承乾的规划很明确:不仅要军事占领,更要文化同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太医署内,晋阳公主正与孙思邈研究那些紫色染料。

    老神医发现,此物竟有止血奇效! "皇兄!"小公主兴冲冲地闯入两仪殿,"孙爷爷说那'蓬莱紫'可制金疮药,效果比现有的好数倍!" 李承乾正在与将作监官员讨论新式海船,闻言大喜:"妙哉!张亮此次出海,竟带回如此宝物!"他转向将作监大匠,"新船设计如何了?" "回陛下,臣等参照'海鹘'加以改良,新船型命名为'鲸波',载重量增加三成,更能抗风浪。

    " "加紧建造,朕要在明年季风来临前,再派两支探险船队!" 秋高气爽时节,李承乾决定亲自巡视登州水师。

    临行前,他将晋阳公主也带上了——小公主对航海医术的兴趣与日俱增,已组织太医署编撰《海疾防治要术》。

     龙舟沿着大运河一路向东,沿途百姓夹道跪迎。

    行至洛阳时,忽有岭南急报送到:李泰在狮子国附近发现了一处天然良港,建议设立"南洋都护府"! "四弟眼光独到。

    "李承乾在御辇中对妹妹说,"此处控扼东西海道,若经营得当,可保南海百年太平。

    " 晋阳公主眨了眨眼:"皇兄,儿臣听闻南洋多珍奇药材..." 李承乾会意而笑:"待南洋都护府建成,朕准你派太医署使者随船采药。

    " 十月的登州港,海风已带寒意。

    李承乾登上新建的"鲸波号",这艘巨舰比"海鹘"更大更稳,船舷两侧装有改良后的拍竿,甲板上还配备了可旋转的火箭发射架。

     "有此利器,朕的船队可航行得更远!"李承乾抚摸着粗壮的桅杆,意气风发。

     水师演练时,新型火箭的威力令皇帝惊叹不已。

    这种火箭装有改良火药,射程达三百步,落地后爆炸范围近丈,威力惊人。

     "陛下,此物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驸马生娃?天经地义 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 地府探案,坏妖骗钱 超级神医系统 修真就听收音机 人仙 贫道鹿清笃,自神雕开始剑荡诸天!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 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 全职武神 重生之都市仙王 大唐躺平王 五年必死?修仙模拟器,开! 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 护法他做不到啊 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 手握剧本后,龙傲天竟成我小弟 冰临谷 家族修仙,我为镇族神鼎 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 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 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 剑魄沉星录 巨宋 刚入截教,听到截教气运在抱怨 剑来:开局截胡宁姚,我成了魔道巨擘 元仙 贫道鹿清笃,自神雕开始剑荡诸天! 我,乡野村夫,皇帝直呼惹不起 如何报复一个炉鼎 重生之都市仙王 三藏还俗 小美人身陷修罗场一心死遁 穿越自带唐刀的我纵横世界 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 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 明朝的名义 万化仙主,从捡漏废丹开始! 伪装者:被明镜震惊的我爆装备了 综武从抓邀月开始 穿越之原始之路 无妄仙君 综武:天道曝光我九世负心 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 神雕:龙女为后,贵妃黄蓉 从公爵之子到帝国皇帝 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 温阮霍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