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3)
道:“也是青州清吏司的主事方济,他在青州清吏司任职已有六年,熟悉青州的田地户籍等事务,为官勤恳端勉,升上去直接就能接手郎中的职责。
”
除京师外,大齐还有十三州,户部也就分了十三个清吏司分管各州田赋等事,每个清吏司又分别设了两个正五品的郎中、两个正六品的主事。
秦弘举荐的是主事方济,杨执敏心仪的恰恰是另一位主事曹京。
方济确实勤恳,才干却不如曹京,不过方济比曹京年长、资历高,提他上去也挑不出大错。
太子第一次有事相求,又是这么薄脸皮的人,他若不同意,太子以后还好意思踏进吏部官署的门槛吗?
杨执敏笑道:“巧了,方济确实是臣的备选之一,既然太子也夸他勤勉,臣便把他的名字举荐上去。
”
秦弘暗暗松了口气。
“只是……”
秦弘的心立即又悬了起来,紧张地看向杨执敏。
杨执敏目光温和,像是在看自家小辈:“只是,殿下参与朝事不久,臣有些好奇殿下是如何知晓方济此人的。
”
秦弘目光微闪,搬出早就想到的借口:“有一次我离开吏部时天都快黑了,在宫道上碰见了方济,后来几次听人夸他经常早到晚归,便也十分钦佩他的勤恳。
”
杨执敏:“确实,那还请殿下恕臣多心之罪,刚刚殿下跟臣举荐方济,臣险些以为方济欺殿下年轻,另使手段愚弄了殿下为他美言,要知道郎中一职虽然不高,但皇上用人唯贤,最痛恨前朝贪官庸官乱政之风,臣不怕被方济拖累,却怕殿下因他的小人之心被皇上斥责,果真如此,臣未能及时提醒殿下,便也是臣的过错了。
”
四十多岁的吏部尚书长了一双温润的眼睛,秦弘却在这一次略显漫长的对视中感受到了侵骨的凉意。
杨大人为什么这么说?是真的只是怀疑过他,还是已经看出了他举荐方济的私心,故意提醒他?
就在秦弘承受不住良心的谴责与被人察觉的羞愧准备收回对方济的举荐时,杨执敏笑了笑,退后几步道:“时候不早,殿下随臣一同去用饭如何?”
秦弘:“好,好啊。
”
杨执敏简单收拾了一下桌面,自此再未提举荐方济的事,次日一早二相与六部尚书在政事堂议事时,严锡正、戴纶看过他选方济为郎中的荐言,所夸勤恳句句属实,二相又哪里会否决?
最终,这封户部官员调动的折子被呈递到了兴武帝面前。
兴武帝平时召见的六部官员都是尚书与侍郎,数量众多的中低阶官员他很少直接打交道,除非牵扯到某件具体的案子,但他信任自己选出来的尚书与丞相们,因此御笔一挥,准了。
折子发回来,杨执敏笑着命人去写正式任命方济的调职文书。
他没特意跟太子打招呼,可秦弘坐在同一个公房里,当然听见了。
这一刻,事情办妥的放松压下了秦弘持续多日的惭愧忐忑,与此同时,他下定决心要与大姐讲清楚,让大姐以后不要再做这种事了。
卸掉了一件包袱,五月十八,秦弘迎来了他的婚期。
礼部会替太子去成国公府吕家迎亲,秦弘在宫里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