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再次扩军(2/3)
一些战功。
李勇明白,要获得守备或卫指挥使这样的高级职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想到要快速升官,让李勇又非常喜欢这个大明,有钱肯定搞得定,大明各级贪官信誉一向比商人强,拿钱什么事都可以办,买粮食给建奴,放农民起义军突围......
在讨论新增人员数量的问题上,李勇进行了仔细的计算和分析。
他考虑到未来吴淞江守御千户所的驻军需求,认为至少需要1000名士兵,这其中包括了飞虎队和长江护航队的成员。
同时,为了确保上海和金山卫的日常守卫工作,至少需要另外1000名士兵。
除此之外,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机动野战,还需要至少3000名士兵。
李勇还计划在来年对山东的威海卫进行布局,预计那里也需要1000名士兵。
基于这些需求,他决定直接将军队规模扩大到6000人。
然而,他面临的难题是如何配置装备。
他不希望所有的士兵都装备同一种武器,比如火枪,因为这样会缺乏战术多样性。
以前的军制设计只考虑到千总级别,按照三三制原则,三个千总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但究竟应该叫什么,这让他感到困惑。
大明的军制非常混乱,如果按照“卫所制”,则有卫指挥使,下辖五个千户;而如果按照“营兵制”,则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把总、哨官、队长、什长等不同的官职,每个官职下带多少兵,都不是很明确。
机构和官职的设置更是复杂难辨,最终导致了私兵家丁的普遍现象,即有钱的将领可以招募更多士兵,而资金不足的将领则士兵数量有限。
鉴于这种混乱的情况,李勇决定简化问题,将管理三个千总的职位统称为游击(本想叫旅长,的确解释起来还是很困难),这样至少在称谓上能够统一,便于管理和指挥。
他们讨论一天的时间,大家黑板上写写画画,可都是没有真正上过战场的菜鸡,这里面就李标带飞虎队去打太湖水匪“一把刀”,列队前进时喊了一句“预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两位美丽的女性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似乎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感到茫然,她们并不清楚周围的人们正在讨论些什么话题。
她们试图加入对话,却发现自己无法找到合适的机会,因此显得有些呆滞和可爱。
她们的表情和行为,无意中展现了一种标准的呆萌气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勇不断回想起关于拿破仑的“战争与和平”、太平天国的“投名状”、八国联军的“火烧圆明园”中的战争场景.......并提出了大家一起对当前潜在的敌人进行分析:建奴、蒙古、日本、西班牙和荷兰。
针对建奴,需应对他们的骑马的重甲步兵和骑马的重箭步兵,以及用包衣奴才们冒死冲锋的炮灰战术;对付蒙古人,则需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