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涌浪(2/3)
影没有选择直接杀伤,而是利用生态竞争原理。
她指导海鹞在网地藻爆发区域周围,紧急移植了一批生长迅速、能分泌抑制物质的特定小型红藻。
同时,调整了附近营养缓释竹筒的养分释放比例,增加了硅元素的比例,这样有利于目标基藻强化细胞壁,减少了氮元素,从而抑制网地藻生长。
双管齐下,红藻的竞争和养分调控成功遏制了网地藻的扩张,保护了核心藻田。
最严峻的挑战发生在一次暴雨之后。
浑浊的陆地径流裹挟着泥沙和可能的陆地污染物,腐殖质过量、甚至可能有轻微的重金属离子,涌入近海,礁盘藻田首当其冲。
海水变得浑浊,能见度下降,附着基和藻苗叶片上都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泥膜。
“营养竹筒的小孔会被堵死的!绿点点也会被闷死!”海鹞忧心忡忡。
凌疏影启动了应急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物理清洗,化学缓冲,生态优化。
趁着退潮,两人用大量洁净海水和柔软的海草刷,轻柔地冲洗附着基和藻苗叶片,去除大部分淤泥。
事后,凌疏影配制了高浓度的活性炭-珊瑚粉混合悬浊液,由海鹞潜入水下,均匀泼洒在藻田区域。
活性炭吸附可能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珊瑚粉则提供钙离子,帮助稳定水体pH值,并促进藻苗自身分泌保护性胶质。
最后根据青灵的数据方案,凌疏影在营养缓释竹筒的配方中临时加入了更高比例的活性炭粉末和能络合重金属离子的特定海藻提取物,通过缓释系统持续净化藻田微环境。
这场突如其来的“泥雨”污染,如同一场高压淬炼。
当浑浊退去,海水重新变得清澈,两人惊喜地发现,大部分藻苗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生长停滞,但并未出现大规模死亡或明显病变。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藻田靠近外缘、受水流冲击较强、相对“贫瘠”的几处附着基上,有几株藻苗展现出了惊人的恢复力和适应性!
它们的叶片颜色比其他同类更深,蓝绿色调更明显,叶片明显更厚实坚韧,假根也异常发达,牢牢抓住附着基,甚至在泥膜覆盖后也保持了相对良好的状态。
“看这几株!真结实!”海鹞指着它们,语气充满赞叹。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宝贵的观测和数据采集机会。
凌疏影的“实验日志”碳化木片堆积得越来越高,上面用鱼刺笔蘸着耐水的鱼血混合碳粉制成的“墨水”,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谱和推论:
生长图谱详细记录了每一批克隆藻苗从定植到遭遇灾害、再到恢复的个体生长曲线,包含叶片长度、宽度、厚度;假根分支数量及长度。
通过对比,清晰地量化了灾害对不同位置、不同初始状态藻苗的影响程度。
那几株在污染中表现优异的“健壮株”数据被特别标注。
凌疏影还结合海鹞的感官报告和青灵的实时监测,建立了礁盘藻田微环境参数,如水温、盐度、光照强度、水流速度、营养粒子浓度等数据的波动模型。
记录了网地藻爆发、泥雨污染等事件前后各项参数的变化及藻田的响应时间与恢复能力。
这为未来选择更合适的藻田位置和设计更鲁棒的系统提供了关键依据。
关于抗逆性分析,灾害成了最好的压力测试。
凌疏影重点分析了藻苗对不同胁迫的耐受阈值和应对机制,如面对生物侵害、营养竞争、物理覆盖、化学污染等情况下,藻苗加厚细胞壁、加速假根生长、分泌保护物质的量化分析。
那几株“健壮株”在各项抗逆性指标上都显着优于平均值,其数据被单独列出,进行深度剖析。
系统效能评估则详细评估了“天然附着基+营养缓释竹筒”系统的实际效能。
记录了不同附着基材料上藻苗的附着牢固度、生长差异;分析了营养缓释的速率、范围以及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有效性;
总结了系统在应对灾害时表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