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生死时速(3/3)
次落下。
在烛火的映照下,他一气呵成,很快便将遗诏写就。
杨荣快步上前,郑重地取出玉玺,在印泥中重重一按,然后稳稳地盖在遗诏之上,鲜红的印泥与明黄的绢布相互映衬,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即将到来。
榆木川的夜色,依旧深沉如墨。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的暮色中,榆木川的营帐在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杨荣将最后一方刻着螭龙纹的玉玺收入青布包袱,手指抚过包袱上细密的针脚——那是他清晨时亲手缝制的,为的就是确保印信在颠簸的路途中万无一失。
金幼孜则将明黄的遗诏折了三折,小心翼翼塞进贴身布兜,隔着衣料都能感受到绢布上凸起的朱砂字迹。
"樊忠!"杨荣突然转身,烛火在他眼底跳动,映得面容忽明忽暗。
年轻将领闻声踏入帐内,铠甲上还沾着掩埋匠人的泥土。
他单膝跪地时,腰间佩刀与青砖相撞,发出清越的声响,惊得帐角悬挂的铜铃微微晃动。
"你这条命是不是先帝给的?"杨荣的声音像是从齿缝间挤出来的,每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
樊忠猛地抬头,眼中泛起泪光:"回杨大人!臣幼年时险些冻毙于宣府城外,是陛下解下披风裹住臣,还用随身酒壶喂臣热酒驱寒……"
樊忠的喉结剧烈滚动,声泪俱下:"若无陛下,臣早是荒冢枯骨!"
帐外突然响起一阵狂风,将帐帘掀起一角,卷进几粒砂砾。
金幼孜下意识按住怀中的布兜,看着杨荣继续追问:"那你是不是绝对服从先帝的指令?"
"末将的命、魂、忠,皆属陛下!"樊忠重重叩首,额头撞在青砖上发出闷响,"陛下遗命传位太子,末将便愿意以项上人头,护新君周全!"
杨荣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
他瞥向帐外阴影处——那里埋伏着十二名弓弩手,此刻正悄悄将弓弦放松。
昨夜试探张辅时,他同样在暗处藏了杀手锏,直到确认这位英国公对先帝忠心不二矢志不渝,这才松了口气放下心来。
"即刻点二十名死士,再调一百精骑。
"杨荣展开地图,指尖重重戳在张家口堡的标记上,"今夜丑时,护送我等回京。
"
杨荣突然压低声音:“在我们返程前,每日照常给御帐送餐——但记住,膳食分量要减至平日的三成。
若有人求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末将便说陛下病重多疑,只肯召见杨大人与张将军!”樊忠接口道,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他自然明白这道命令的深意:少而不辍的膳食,既能维系“皇帝尚在”的假象,又暗合重病之人的食量;而限定面圣人选,则能将汉王一党的眼线死死挡在帐外。
子时的梆子声响起时,二十名锦衣卫已在帐外整装待发。
他们卸下了标志性的飞鱼服,换上普通士卒的短打,却仍保持着独特的站姿——右手虚按刀柄,左肩微沉,这是只有天子亲军才有的戒备姿态。
金幼孜望着他们腰间悬挂的鎏金腰牌,突然想起先帝曾说:"锦衣卫如朕之眼,朕之爪牙。
"如今,这些爪牙正将护佑新的帝王。
丑时三刻,乌云恰好遮住月亮。
杨荣与金幼孜翻身上马,马蹄裹着厚布,踏在草地上几乎没有声响。
当他们绕过营地西侧的土丘时,一百精骑早已在此等候。
月光偶尔从云隙间洒落,照亮骑兵们甲胄上的暗纹。
“出发!”杨荣的马鞭在空中甩出脆响,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穿透夜色的力量。
渐渐的,马蹄声由缓至疾,很快消失在茫茫草原深处,只留下一串若隐若现的烟尘,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渐渐消散。
而榆木川的营地内,樊忠正提着食盒走向御帐,盒中装着的半碗粥,火光晃动间映出他坚毅的面容。
喜欢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请大家收藏:()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