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去旧迎新(2/3)
年的深秋,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雪,如碎玉般扑打在紫禁城朱红的宫墙上。
乾清宫内,朱高炽斜倚在蟠龙金椅上,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带,龙纹在他掌心下若隐若现。
解决完内廷权力分配的重重暗涌后,这位新君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帝国的中枢命脉——内阁。
御书房内,鎏金兽首香炉飘出袅袅龙涎香,十二盏羊角宫灯将屋内照得恍如白昼。
朱高炽握着狼毫的手微微发颤,墨迹在素白宣纸上晕染开来,宛如绽放的墨梅。
杨士奇,这位历经数朝、始终坚定站在自己身侧的肱骨之臣,被郑重任命为内阁首辅;杨荣与金幼孜,凭借多年来在政务处理上的卓越才能,亦获任内阁大学士。
而此刻,在诏狱那阴暗潮湿的地牢中,黄淮与杨溥已被关押许久。
他们二人,一个曾为东宫属官,一个以才学闻名,却因直言敢谏触怒先帝,被囚于这不见天日之处。
当沉重的镣铐从他们手腕卸下的那一刻,黄淮望着窗外久违的阳光,浑浊的老泪顺着沟壑纵横的脸庞滚滚而下。
朱高炽不仅赦免了他们,还力排众议,将其提拔为内阁大学士,委以重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时,新帝一道诏令昭告天下:内阁阁臣人数定为五到七人,品秩为从一品。
这简短的条文,如同定海神针,从此为内阁的地位与权责立下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让帝国的中枢运转有了更为稳固的框架。
十一月的京城,寒意愈发浓重,甚至已经呵气成霜。
奉天殿内却暖意融融,洪熙皇帝朱高炽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着明黄龙袍,端坐在九阶龙椅之上,接受群臣朝贺。
朱瞻基身着太子冕服,玄衣纁裳上绣着十二章纹,神情庄重地跪在父亲面前,双手接过象征储君之位的太子金册金宝。
其正妻胡善祥,出身官宦世家,举止端庄温婉,被册立为太子妃,凤冠上的东珠映得她面容愈发清丽;孙若微则被封为太子侧妃,眉眼间藏着几分灵动与聪慧,更有一股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英气。
朱高炽始终深知孙若微聪慧过人,心思机敏,恐日后生出变故,危及国本。
散朝后,在后宫一处幽静的偏殿中,朱高炽命朱瞻基当着自己与皇后张妍的面,跪于列祖列宗的画像前郑重起誓:“此生此世,绝不立孙若微为后,绝不虐待太子妃胡善祥,若违此誓,甘愿折寿早逝。
”
朱瞻基望着父亲严肃的面容,又看了看母亲担忧的眼神,颤抖着举起手,将那字字千钧的誓言一字一句说出,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册封大典结束后,朱高炽开始着手分封诸子。
朱瞻墉、朱瞻墡等皇子,皆获封亲王爵位,各自前往遥远的封地就藩。
王府车马辚辚,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地驶出京城,奔赴新的人生征程。
与此同时,他对军中势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那些在他登基过程中坚定支持自己的将领,纷纷加官进爵,被委以镇守边关、统领要地的重任;而以陈懋为首的汉王党将领,成了朱高炽重点关注的对象。
这些人,或明或暗地与汉王朱高煦勾结,妄图在新朝掀起风浪,是朝堂稳定的潜在威胁。
朱高炽派出太子朱瞻基,这位未来的君主,与汉王党将领们展开了一场场推心置腹的长谈。
朱瞻基温言相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家国大义谈到个人前程。
对于那些态度良好、真心悔过的将领,朱高炽展现出了难得的宽容,网开一面,允许他们担任一些闲职,保留爵位,但严厉要求他们必须立即遣散亲兵、家丁。
这些曾经只听命于私人的武装力量,被分散到各地军中,从此无法再成为威胁皇权的隐患。
而对于那些态度消极、抵触反抗,甚至妄图负隅顽抗的将领,朱高炽则毫不留情。
流放、罢黜的旨意接连下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