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洪熙新政(2/3)
减少了几千两白银,这在偌大的王朝财政中本是微不足道的数字,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顺天府的大街小巷荡开了层层涟漪。
街头巷尾的说书人敲着醒木,唾沫横飞地讲述着“新君熔银器充国库”的轶事;就连国子监的监生们也在策论中挥毫疾书,盛赞“陛下裁后宫以明志,此乃革新之决心”。
这股从皇城根蔓延开的"简省"之风,恰似檐角初融的春雪,无声地预示着新政的暖意即将浸透大明王朝的肌理。
令朱高炽啼笑皆非的是,尽管宫闱中少了数百名宫女太监的身影,紫禁城的晨昏定省、膳食起居却丝毫未显紊乱。
往日里需要三人伺候穿衣的妃嫔,如今不过是减少了些繁复妆奁;曾因排场而时常铺张的御膳,此刻也悄然减去了两道珍馐。
当值的小太监们抱着一摞摞精简后的用度清单走过长廊时,发现那些闲置的金器银皿虽被收库,却换来了更利落的宫务运转——这井然有序的景象非但没有让朱高炽感到苛责,反而更坚定了他推行新政的决心:内廷以“示俭”明志,恰是为了让天下看到革新的决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月十六清晨,晨光穿透窗棂,永寿宫内郭贵妃正对着铜镜梳妆,指尖划过一支赤金点翠步摇。
侍女递来的素纱襦裙虽无绣纹,却是杭绸新制,只是按规制多浣濯了一次水。
“这料子倒也柔软。
”郭贵妃的语气带着几分挑剔,"只是少了些颜色。
"
她忽然瞥见廊下小太监张贴的告示:"常服之衣,浣濯三次。
一日三餐,不过六道。
"
郭贵妃柳眉微蹙,指尖轻叩妆台:"淮西郭家出来的女儿,何曾这般拘谨?"
"娘娘,御膳房送膳了。
"侍女捧着食盒进来,六道菜色摆开——清蒸鲈鱼配时蔬、油焖春笋、芙蓉豆腐,外加三道精致小菜,青瓷碗碟擦得锃亮。
郭贵妃用银箸拨了拨豆腐,忽然哼道:"虽说是六道,倒也都是本宫爱吃的。
只是这餐具……往日里不是该用缠枝莲纹的么?"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脚步声,朱高炽身着洁净常服进来,手里提着个锦盒:"听说你嫌餐具素净?"
锦盒打开,里面是两支温润的玉簪。
"这是朕让尚宝监寻的旧物,"朱高炽拿起一支羊脂玉簪插在她发间,"比金钗轻便,也合如今的规制。
"
夜色渐深,坤宁宫内烛火通明。
朱瞻基捧着内廷用度清单,忍不住对母亲感慨:"爹爹这出示俭的戏码,演得可真像。
”
张妍替儿子拢了拢衣襟,低声道:“你爹爹心里清楚,内廷省的那点银子杯水车薪,可这姿态一摆出来,那些观望的勋贵和言官就明白了——皇上连自家人都动真格,何况是外头的积弊?"
"爹爹可真是天生的演戏高手,"朱瞻基抿了口茶,眼里闪着光,"为了让外朝大臣看到变革决心,只能先让自家人做个样子。
不过看郭贵妃白天那模样,怕是早就看穿了吧?”
张妍望着窗外沉沉的宫墙,轻轻点头:"淮西郭家的女儿,哪有不精明的?只是这戏得接着演下去——等南直隶的桑蚕收了,你爹爹自会赏她最好的云锦,只不过眼下,得让天下人先信了这勤俭节约的决心。
"
烛火跳跃间,朱瞻基看着母亲鬓边那支素银步摇——那是张皇后主动换下金钗的“戏服”。
他忽然明白,父亲这场从内廷开始的“表演”,从来不是真的苛待家人,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天下传递信号:新君励精图治的决心,从不会停留在口头上。
当郭贵妃次日穿着“浣濯三次”却浆洗得洁净挺括的常服出现在各宫时,她鬓边的玉簪在晨光中温润发亮——这既是淮西勋贵的体面,也是新朝革新的注脚,更是朱高炽用“自示俭朴”的巧思,为洪熙新政落下的第一枚关键棋子。
洪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