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野战争锋,密折进京(3/3)
瓦剌骑兵,对身边的亲兵笑道:“也先想速战速决,我们偏要跟他耗。
只要拖到太子殿下的援军赶来,就是我们反击之时。
”营垒外,博罗纳哈勒的骑兵还在不断冲锋,却始终无法突破那道由血肉与钢铁筑成的防线,只能眼睁睁看着改变战局的机会,在一次次徒劳的进攻中流逝。
战争的天平,在这意外的对峙中,悄然向大明倾斜。
十一月二十一日的清晨,宣府城外的荒原上还覆着薄霜,一场特殊的战斗骤然爆发,为焦灼的战局再添变数。
也先次子阿失帖木儿像无头苍蝇般在宣府至蓟州的旷野里乱窜,他带着残部东游西荡,试图找到明军防线的缝隙,用一场局部胜利扭转颓势,改写战争走向。
自从高山卫惨败后,他急于证明自己,却不知早已落入明军的视线。
朱瞻基得知阿失帖木儿的动向,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亲率三万精锐从宣府杀出。
明军如同一道洪流,在城外平原上展开阵型,甲胄的寒光在朝阳下连成一片,气势如虹。
朱瞻基站在高坡上,手中令旗一挥,果断下令:“正面强攻,两翼迂回!”
中军的明军精锐率先发起冲锋,燧发枪齐射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铅弹如雨点般砸向瓦剌阵中。
瓦剌士兵猝不及防,阵型瞬间被撕开缺口。
与此同时,两翼的明军骑兵如两把利刃,迅速绕至瓦剌军侧后方,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正面强攻与侧翼穿插的战术完美配合,瓦剌军很快陷入重围,士兵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这场战斗打得干净利落,明军在宣府城外击溃了阿失帖木儿部的两万兵马,瓦剌士兵的尸体在旷野上散落,战马的悲鸣与兵器的碰撞声渐渐平息。
但可惜的是,阿失帖木儿异常狡猾,趁着明军合围的缝隙,带着麾下一万五千余残兵拼死突围,一路向西狂奔,最终成功退回大同,与也先主力汇合。
站在战场中央,朱瞻基望着阿失帖木儿逃脱的方向,眉头紧锁。
他深刻意识到,瓦剌大军如同草原上的野草,只要不能被彻底包围分割全歼,哪怕只剩残部,也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迟早会再次南下,成为大明北疆的长久祸患。
“必须彻底围歼,绝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
”他对身边的将领沉声道。
战斗结束后,朱瞻基迅速召集参战将领在宣府帅帐开会。
帐内的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双方的兵力部署,将领们围着地图各抒己见,最终一致认为: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合围歼敌之策,将也先主力困在大同、宣府之间,一举消灭瓦剌精锐,才能彻底消除北部隐患。
朱瞻基总结众将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战略思考,连夜写成奏折,详细阐述了合围计划的可行性与风险,并派密使星夜送往京城,恳请皇帝朱高炽批准。
京城紫禁城内,朱高炽接到奏折时,正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在暖阁商议边情。
展开奏折细看,皇帝的眉头渐渐皱起,三杨传阅后也各执一词:杨士奇认为合围风险太大,恐伤及太子;杨荣主张支持太子,趁势一举荡平瓦剌;杨溥则建议谨慎行事,先稳固防线再图进攻。
众人争执半晌,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就在朱高炽焦头烂额之际,新晋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徐樽上前一步,低声道:“陛下,臣有一策,或许能解此困。
”朱高炽示意他近前,徐樽便凑到皇帝耳边,低声耳语了许久。
暖阁内的其他人只见皇帝的面色由凝重转为深思,最终缓缓点头,沉声道:“好,就依你之策。
”
没有人知道徐樽说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这场密谈究竟定下了怎样的方略。
寒风依旧在塞北呼啸,战争的走向再次笼罩在迷雾之中。
喜欢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请大家收藏:()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