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方正蓉与华雅君(2/3)
是什么。
”
“我一开始想,陈敏笙在经历那么多之后会很受打击,会崩溃,因为人之常情嘛。
可后来再一琢磨,他难道是经受不住挫折的人吗?这样受不住困难的人是如何能独自在国外六年,以优秀毕业生完成学业的?陈敏笙16岁出国学医,为的难道不是救国救民吗?”
方正蓉有感而发,“在剧里,陈敏笙的角色的定位确实更多的体现在[女主丈夫]这一符号上,他所有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女主服务,导致其他方面有所欠缺。
不过我们演员在揣摩角色、理解角色的时候,本来就有理清角色行为逻辑线的义务。
”
余寻光点头,“理清楚全部思路后,我就把陈敏笙往理智的方向去演。
我认为他是一个医生,他应该有那份担当和冷静。
”
方正蓉也想起来,“怪不得在陈敏笙撤离前,和华雅君最后一个晚上的相处戏,你演的和以前的感觉一样。
”
余寻光解释:“因为我觉得他当时对家庭和未来是怀抱着希望的,这与他当时和雅君结婚时的心情并没有区别。
”
他又剖析自己的心理,“我一度很为陈敏笙的牺牲难过,可是后来我明白了,陈敏笙为了维护革命的利益而死,是死得其所的。
这世上,没有谁不能死,关键是要死得有价值。
大家刚拿到剧本的时候,会说陈敏笙作为一个前期给剧情增添亮点的颜色,后期他的死亡是为了增强剧情的悲剧性。
可当你代入时代,代入他的角度……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升华?他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坚持和梦想?他又为什么不能为理想而死?”
就像为了人民而牺牲的陈光,一开始经验缺少的余寻光从戏剧层面去理解他的牺牲的行为是那样的无知与浅薄。
作为一名消防战士,作为一位人民的儿子,陈光明明也该有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这是积累到经验的余寻光事后的反思,是他值得引以为戒的教训。
挖掘角色的底色,丰富角色的构成,是演员需要一直精进的能力。
方正蓉的目光有些迷茫,“没有谁不能死,关键是要死得有价值……这句话很耳熟。
”
“出自主席的那篇演讲稿,《为人民服务》。
”
“是了。
我读书的时候,还有这篇课文呢。
”
大概是太久了,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方正蓉拿出手机直接打开搜索引擎。
她第一遍先是粗略的看,到第二遍时,她忍不住读了出来,“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
她越读,越激情澎湃。
她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她想哭,但那绝不是悲伤,而是希望。
“你说,我们所饰演的人物,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余寻光想着小院里的华雅君,恍惚了一下才点头,“当然。
”
“我总以为我不够了解她。
”
“你爱她,你怎么会不了解她?”
方正蓉无比爱着华雅君。
这是她用心血塑造出的人物,她怎么会不爱?
演员要是连自己饰演的角色都不爱,观众又怎么会爱?
方正蓉扯了一张纸,用力的擤了一下鼻头。
她开始在心里构建更完整的华雅君,“情绪该怎么过渡捋顺了了,我再想想日常面对镜头时该做什么才能演出那个劲儿。
”
余寻光一直安静的听她说,直到这里才发言:“要么手里拿本书?”
方正蓉摇头,“心里有事,怎么会看得下书?”
这样脱离实际,太不生活。
生活吗?
余寻光想起母亲,想起外婆,想起他见过的女性,想起他读过的一些知识。
“织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