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1/3)
匈奴事毕,但打下来的地盘还是得治理休整才能守得长久安定,嬴政治理河套北疆地区的方略与当初打下南越之地后大致相似,第一步当然是要在河套地置郡县,收归中央统一治理。
其二,便是要驻守重兵,这也是应有之义。
其三,便是迁人,河套地区草场丰美又地广人稀,需要经营起来。
这里的匈奴人都被赶跑了,嬴政下令要从内地迁户三万到北河榆中地区,屯兵垦田,这些人被迁到河套地区,如无意外,便会在这里繁衍子孙安置家业,一辈辈地生活下去了。
其四,便是要修筑道路建起城池。
为了加强河套地与关中中原地区的联系,嬴政下令,从九原到云阳,修建直道,蜿蜒有万余里。
另一方面,还要“筑四十四县城临河”,供给那些被迁居过去的人们居住生活。
有人有兵有城池,但嬴政犹嫌不足,下令蒙武沿着北部边疆借助地势,修筑长城。
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关于万里长城,后世总是有很多说法,有人会把修建长城归为嬴政暴政苛民的一大证据,认为在六国战乱后应当休养生息,而嬴政好大喜功,偏偏要急着修建长城,故此民不安国不宁,认为修建长城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李盛来了这里后,本来也想着,应该缓和一下两三年再建长城,但是在打完了匈奴后,他就很快意识到,长城不修是不行的。
秦国与匈奴以战后,尽管主力部队受了重击,且冒顿丧命,大单于重伤,但是匈奴的根基还在,单于也还稳得住局面,虽然有一部分部族脱离了,但是大部分部落面对已经崛起的大秦帝国,还是选择了抱团,继续团结在一起,奉大单于为主。
而草原上的人几乎是全民皆兵,从会走就开始上马学习骑射,十几岁就已经能上阵了,他们躲进草原繁衍生息,不出十年,就又能补全这次失去的战力,组建起一支骑兵部队。
除非像是刘彻那样把匈奴远远地驱逐,否则,游牧民族与中原之间的矛盾和危机不会消失。
而现在的秦朝,打完了六国,攻下了南越,远击匈奴,还要各地驻兵镇守,并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样充沛的武装力量,去全力攻击匈奴。
既然如此,那就还是以防御为主,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势必不能避免。
而时间也证明了修建长城这一政策的正确性。
长城建好后,秦朝与匈奴数十年不动干戈,直到中原大乱边地起义,匈奴才趁虚而入,而在这期间,借助长城,用来防御的兵力远远少于战事的损耗。
且汉朝初立后,汉高祖、汉惠帝两代汉皇,都先后动用二十万军队防御匈奴,且动用了十几万人重新修缮长城。
虽然在政治站位上,汉朝作为取代秦朝的王室,没少批判秦始皇劳役百姓,但是真正面对匈奴的时候,长城也是他们防御方式的首选。
而且,秦朝修建长城,也并不是从零开始,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长城,齐国的长城规模最大,“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
燕国有南北两条长城,北界长城就是用来防御北地胡人,至于南长城,则是用来防御当时的秦国和赵国;
同样地处北方的赵国也有一条一千三百里的长城用来防御匈奴、东胡、山戎,当时统称为三胡。
有这样的工事基础在,秦国修建的万里长城,其实是在原本各国的旧长城基础上修葺扩建而成。
当然了,有些旧诸侯国之间的长城也要拆除损毁,比如燕赵之间,齐秦之间都有长城,而今天下一统,这些关隘就没必要了,留着反而还会耽误军队在国内的调动交通,且如今还有些心存复国之年的叛兵聚集,若是这些军事工程被心存不轨的人占据,那也是一桩大麻烦。
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