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漕帮求和:谈判划分扬州货运势力(2/3)
录着漕帮近半年的运输损耗数据,“张舵主请看,漕帮运输瓷器的破损率高达18%,而天元通过标准化包装与验收,可将此数据控制在5%以内。
”
张横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鎏金分水刺与桌面碰撞出细碎声响。
这个方案看似平分秋色,实则暗藏玄机——高价值货物虽利润丰厚,但运输风险极大;而大宗货物虽利润薄,却胜在稳定。
“林掌柜好算计!”他突然大笑,“不过漕帮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我要天元镖局的货物验收标准,以及路线规划的部分数据!”
此言一出,陈大海怒目圆睁,手按刀柄便要上前。
林远抬手制止,心中却暗自思量:漕帮掌控着运河水系的实时水文、航道变迁等关键信息,若能交换数据,对完善“物流轨迹异常预警系统”大有裨益。
“可以,但漕帮需开放瓜洲、仪征两大码头供天元使用,且每月提供详细的水位、风向记录。
”他顿了顿,“另外,所有合作货物必须经过天元的标准化验收。
”
为了让张横更直观地理解合作价值,林远命人抬出一个特制的木箱。
箱内装着两套对比鲜明的货物包装:一套是漕帮惯用的草绳捆绑、粗麻袋装;另一套则是天元的标准化包装——绸缎用防潮油纸包裹,外覆楠木匣,内衬软绸;瓷器采用悬空包装法,以稻草编织网套、棉絮填充、糯米浆固定于加铜角的木箱中。
“张舵主请看,”林远用木槌敲击两个装有茶具的木箱,漕帮包装的箱子内传来明显的碰撞声,而天元的箱子却纹丝不动,“同样是运往京城的货物,漕帮的破损赔偿占利润的23%,而天元仅为7%。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谈判持续到三更,窗外的运河上,漕船的灯火与天上繁星交相辉映。
最终敲定的协议写在特制的防水绢布上,用漕帮的龙头印和天元的麒麟章共同封印。
协议规定:漕帮专营粮食、食盐、木材等大宗货物的水运,天元镖局负责丝绸、瓷器、珠宝等高价值货物的水陆联运;双方在宝应、高邮设立联合中转站,共享码头资源;作为交换,漕帮可获得简化版的货物验收标准,以及非核心路线的规划数据。
同时,为防止协议被篡改,绢布采用双面书写,正面用汉字,背面用漕帮特有的水纹密码,需两面对照方可解读。
为确保协议执行,林远提议设立“扬州货运公所”。
公所设在运河畔的一座三层楼阁,飞檐斗拱间挂着漕帮的龙头旗与天元的麒麟幡。
一楼是货物查验大厅,地面用青石板铺成,划分为多个查验区域。
粮食查验区摆放着巨大的青铜量斗、湿度检测仪;瓷器查验区设有专门的听音室,配备不同材质的听音槌;丝绸查验区则有特制的日光天窗,方便查验色泽与纹理。
查验大厅由双方各派三名查验员共同值守,每人配备一本《联合查验手册》,详细规定了查验流程与争议处理办法。
二楼是数据交换室,墙壁上挂着巨大的运河水文动态图。
图中,运河被划分为数十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可活动的木牌,标注着实时水位、流速、风向等信息。
案头堆满记录着货物运输数据的竹简,天元镖局提供的路线规划数据被刻在特制的桦树皮上,防水防潮。
为了确保数据安全,所有文件都采用特殊的编码方式,只有持有双方共同密钥的人才能解读。
三楼是议事厅,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圆桌,象征着平等合作。
墙上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