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寻常日子,自有滋味(1/2)
第三十九章寻常日子,自有滋味
入夏的雨来得急,噼里啪啦打在晒谷场的帆布上,溅起一圈圈水花。
李阳正和王大爷一起把刚收的小麦往仓库里搬,帆布下的玉米堆得冒了尖,金黄的玉米粒从缝隙里漏出来,被雨水打湿,透着温润的光。
“今年这雨下得是时候,”王大爷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麦子刚进仓就来雨,省得咱抗旱了。
你看那片土豆地,准能再长一截。
”
李阳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雨幕里,土豆的藤蔓绿得发亮,叶片上的水珠滚来滚去,像是撒了一地的碎钻。
他忽然想起梦里的“高效灌溉系统”,那时觉得靠机器浇水才是先进,此刻看着这自然的雨水滋润土地,才明白最好的灌溉,从来都是老天爷的恩赐,配上庄稼人看天吃饭的本分。
“爷,家里的酱菜腌好了,我给你送些来。
”苏婉儿披着蓑衣走来,竹篮里装着陶罐,里面是腌好的黄瓜和萝卜,还掺了些切成丁的土豆,“就着窝窝头吃,解腻。
”
李阳打开罐子,一股酸香扑鼻而来。
他拿起一块腌土豆放进嘴里,脆生生的,带着点咸鲜。
这味道,比梦里宫廷宴上的蜜饯还让人踏实——是自家地里长的菜,自家缸里腌的味,吃着心里有数。
雨停后,村里的互助社开起了会。
大家围坐在老槐树下,商量着秋收后修晒谷场的事。
有村民提议用石头铺底,防潮;有人说要搭个大棚,下雨也能晒粮;还有人惦记着给“同心碑”加个遮雨的棚子,别让碑文被雨水冲模糊了。
“都按你们说的办。
”李阳笑着点头,“石头不够,就去河边捡;木料不够,互助社凑钱买;棚子让张师傅来搭,他手艺好。
”
王大爷在一旁补充:“还得留块地方,给娃子们建个学堂。
让周先生派个先生来,教娃子们认字,也教他们认种子、看墒情——咱庄稼人,认字是为了把地种得更好。
”
众人都拍手叫好。
李稷在一旁听得认真,手里拿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说是要画学堂的样子。
李阳看着儿子歪歪扭扭的画,忽然想起系统的“农耕交流驿站”,原来它不必是青砖瓦房,就是这老槐树下的商量,是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盘算,是娃子们对学堂的盼——这些凑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驿站”。
午后,邻村的人来借农具,是李阳改良的曲辕犁。
借犁的汉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俺们村想试试套种土豆和玉米,可犁头太沉,牛拉不动……”
“拿去用,”李阳让儿子帮着把犁头抬上独轮车,“这犁头轻,拐弯灵活,一天能多犁半亩地。
等你们种成了,记得把经验跟咱说说,咱也学学。
”
汉子千恩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