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包产到户(2/3)
卫所里立马蹦跶出个互助社,公推出来的四个种田好把式今儿个齐刷刷蹲在铁匠铺,跟打铁的杠上了。
"王五哥,你给瞅瞅这图纸。
"张老汉把皱巴巴的改良犁设计图拍在铁砧上,活像拍战书似的。
王五盯着图上那弯弯曲曲的犁铧线条,额角青筋一跳一跳的:"这玩意儿比咱祖传的犁还刁钻!不过咱铁匠铺的手艺,保管给你锤出来!"
赵老汉更绝,怀里抱着个木头疙瘩直接往地上一墩:"水车得用榆木做龙骨,竹节串的引水槽得绕过盐碱地......"话没说完,其他几个老把式也跟着嚷嚷起来,这个要镰刀要轻便,那个要耙子加防滑齿,闹得铁匠铺跟菜市场似的。
"得!"王五抹了把汗,抄起铁锤往砧子上一墩,"咱这就开炉,保准让你们用上称手的家什。
"炉火映得他满脸通红,倒像是庙里的关二爷显灵。
正如百户大人所言,要耕种就必须耕种得当,要提高田地的产量,必须使用最优质的农具,同时农业基础设施也必须完善。
将土地分配到户与互助社的结合,是土地改革后的一项有力措施,确保丰收和高产的不二法门。
"王五,光靠咱这膀子力气可打不出那么多农具。
"李勇将通红的铁坯往砧子上一掼,火星子"噼啪"炸开,"得把那鼓风机改成水力驱动,用城外河水做动力,这事儿得赶紧办。
"
残破窗纸漏进的阳光在地上拉出李勇长长的影子。
他盯着铁匠铺里手忙脚乱的匠人们,突然想起现代工厂里"哐当哐当"的流水线:"王师傅,咱给打铁铺也整条流水线咋样?分成六组,每组专打一个部件。
就跟织布似的,你专管梭子,我专管经线,保准比现在快。
"
"叮——"精钢在铁锤下迸出清脆的鸣响,一个齿状齿轮渐渐成型。
王五捧着零件眯眼端详,突然咧嘴一笑:"这玩意儿要是安在水车上......"他一拍大腿,眼睛瞪得像铜铃:"百户大人!用这水力鼓风机打铳,咱每月至少能造十二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清明雨细得像绣花针,李勇站在新田埂上,看五十多个军户蹲在地头摆弄改良曲辕犁。
松江来的农师陈老实突然一拍大腿:"这猪骨灰拌草木灰的肥料,比官府发的强十倍不止!"
"张叔,您试试这个!"李勇递过把新式耙子。
老张头接过来时手直哆嗦——这耙齿比他祖传的宽了三寸,掂在手里却轻得像柳枝。
"老朽活了大半辈子,今儿个可算开洋荤了!"
晒谷场上,十几个妇人正摊稻种通风处晾晒。
张老汉家的林氏捧着竹簸箕,把精选的稻粒倒进麻布口袋,嘴里念叨:"今年攒的稻种,可是拿三斗糙米换的宝贝疙瘩!"
戌时的学堂灯火如星。
十五岁的李二牛趴在沙盘前,指尖划过梯田纹路:"先生,这鱼鳞状的排水沟真能挡住老天爷的脾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