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阁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裟椤双树怎么读> 第332章 神凰十九年春潮涌,功成身退归渤海

第332章 神凰十九年春潮涌,功成身退归渤海(1/3)

西南的最后一缕梅香,随着神凰十九年的春风,飘向了遥远的东方。

    云南道的春耕井然有序,孟节的南王府已经能独立处理部族事务,大理城的市集上,汉、白、彝、傣各族百姓和睦交易,孩子们的读书声穿透了古城的晨雾。

    这一切,都昭示着西南的“新篇章”已步入正轨。

    而亲手翻开这篇章的龙天策,在五十八岁这年,终于卸下了肩上的重担,向长安递上了那封酝酿已久的请辞奏疏。

     功成思退:五十八载风雨路 五华楼的晨露,打湿了龙天策的鬓角。

    他站在楼头,望着云南道的版图,指尖划过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地名:昭通的城墙缺口、泸水的血色渡口、白族村寨的联姻红妆……五十八年的人生,仿佛都浓缩在了这片西南大地的沟壑与平原里。

     从少年从军,到渤海戍边;从岭南平叛,到南海拓疆;从西南安抚,到南诏归唐,他的马蹄,踏遍了大唐的半壁江山。

    身上的伤疤,是军功的勋章,也是岁月的刻痕。

    如今,西南已定,四海升平,他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不是战场厮杀的累,而是心头那根紧绷了数十年的弦,终于可以松开了。

     “殿下,该上朝了。

    ”阿武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这位曾经的少年亲卫,如今也已两鬓染霜,却依旧像当年一样,紧随在他身后。

     龙天策转过身,看着阿武,又看了看侍立一旁的玉倾城。

    她的眼角也添了细纹,却依旧温婉如初见,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对安宁的期盼。

    “倾城,你说,我们是不是该回家了?” 玉倾城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你想回,我们便回。

    岭南的荔枝该熟了,渤海的春汛也该来了。

    ” 罗嘉儿在一旁擦拭着她的药锄,闻言笑道:“早就该走了!西南的草药我都认全了,该回岭南看看我的苗寨郎中们了。

    ” 紫绮儿与朱丽娜也走上前来,前者已褪去当年的锋芒,多了几分沉稳:“殿下若决定了,云南道的事务,我与孟王殿下交接清楚便是。

    ”后者则捧着刚绣好的渤海风光图:“我还没见过大海呢,想跟殿下一起去看看。

    ” 龙天策看着身边这些陪伴他走过风雨的人,心中暖意涌动。

    他知道,是时候了。

    西南的使命已了,他欠自己、欠家人的安宁,该用余生来偿还了。

     请辞奏疏:一片冰心向长安 三日后,一封措辞恳切的请辞奏疏,从大理快马送往长安。

    奏疏中,龙天策没有罗列自己的功绩,只字不提昭通的血战、泸水的牺牲、联姻的苦心,只说: “臣龙天策,年五十八,齿摇发落,精力已衰。

    西南初定,民心渐安,孟节王治滇有方,足以承托重任。

    臣愿辞西南安抚使之职,归渤海封地,耕田垂钓,为陛下守好东方海疆,亦享天伦之乐。

    臣一生戎马,唯愿大唐永固,四海无波……” 奏疏送到长安时,皇帝正在御花园宴请群臣。

    展开奏疏,满朝文武一时沉默。

    谁都知道,龙天策是大唐的“定海神针”,他镇守哪里,哪里便安定。

    如今西南刚平,正是用人之际,他却要请辞,未免太过突然。

     “秦王殿下……这是为何?”年轻的皇帝有些不舍, 宰相元迈出列奏道:“陛下,秦王殿下五十八岁,征战四十余年,早已积劳成疾。

    西南平定,他功盖天下,此时请辞,既是功成身退,也是为陛下培育新人(如孟节、地方流官)留出空间。

    臣以为,当准奏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死后宿敌给我烧了十年香 大唐躺平王 五年必死?修仙模拟器,开! 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 某某宗弟子修仙日常 小美人身陷修罗场一心死遁 手握剧本后,龙傲天竟成我小弟 江湖第一刺客诈死之后 我,贾府孽障,但贾府也不当人 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 大楚武信君 史上最弱男主角 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 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 剑魄沉星录 玄武:从零开始 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 倚天:张无忌,阴阳合欢功 剑荡江湖快意恩仇 唐代秘史 医圣杨洪一 混沌宝典之灵源诀 穿越之原始之路 替弟从戎成将军,全家跪求我原谅 开局逼我替兄参军,拒绝后打猎养妻! 全职武神 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七窍欢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聚宝乾坤碗 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 手握剧本后,龙傲天竟成我小弟 铜镜约 衣冠谋冢 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 综武从抓邀月开始 穿越之原始之路 万浪孤舟,沧海一粟 开局逼我替兄参军,拒绝后打猎养妻! 替弟从戎成将军,全家跪求我原谅 屌丝奶爸变男神 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 武林风云之九阳传奇 签到修仙:我在青城山躺成剑仙 替弟为质三年,归来要我让战功? 温阮霍寒年 小宝寻亲记姜妙 星极宇宙 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 大明第一墙头草